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的研究第一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6:18: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激发时自旋方向发生了改变,不再配对,(??)或(??),由于两个电子不在同一条轨道,不违背Pauli原理,这时自旋量子数之和S=1, 2S+1=3体系处在三重态,用符号T表示。

§1.2.2 有机材料的荧光

荧光是多重度相同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例如单重态到单重态,三

重态到三重态间的辐射跃迁)。有机分子的荧光通常是S1?S0跃迁产生的。

荧光强度、量子产率、速率常数和荧光寿命都是描述荧光性质的重要物理量。荧光量子产率、速率常数和荧光寿命是一个化合物激发态的固有性质。荧光强度F则不是化合物激发态的固有性质,它随物质所吸收的光强及激发光波长而改变。 F=ΦfIa=ΦfI0(1-e-2.303εCL) (1.2.1)

式中,I0是入射光强度,ε是摩尔消光系数,C是浓度,L是光程长度。在只有小部分光被吸收时,上式可以简化为

F=ΦfI02.303εCL (1.2.2)

式中,Φf是荧光量子产率。Φf被定义为荧光发射量子数与被物质吸收的光子数之比,也可以表示为荧光发射强度与被吸收的光强之比,或表示为荧光发射速率常数与光吸收速率常数之比。

荧光量子产率一般可以表示为

Φf=kf/(kf?kic?kst) (1.2.3)

式中,kf是荧光发射速率常数,kic和kst分别为内转换与系间窜跃(参看§1.2.4)速率常数。不同化合物的Φf差别可以很大,Φf也受环境(如温度,溶剂极性等)的影响。

荧光寿命就是荧光强度衰减为初始值的1/e所需要的时间。自然荧光辐射寿命?f0(nature radiative life time)是假定激发态只有荧光发射过程,没有其他过程时的荧光寿命。自然荧光辐射寿命

?f°=?f/Φf (1.2.4)

9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也可以表示为

?f°=1/kf (1.2.5)

kf是荧光发射速率常数,或称为荧光速率常数,是荧光自然辐射寿命的倒数,也可以表示为

kf =1/?f° (1.2.6)

荧光速率常数是由分子激发态的固有性质决定的,一般与温度及其他环境因素无关。

有机分子的荧光速率常数一般在108?109s-1。

§1.2.3 有机材料的磷光

磷光是激发态辐射跃迁的另一种类型,是多重度不同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所

发出的光(例如三重态到单重态的辐射跃迁)。通常观测到的磷光都是从第一激发三重态(T1)向基态(S0)跃迁时所释放的辐射。

T1?S0+h?(磷光) (1.2.7)

与荧光过程不同,磷光发射过程是自旋禁阻的过程,因此磷光发射速率常数kp远较

-13-1

荧光速率常数kf小。Kp一般为10?10s。磷光速率常数kp 被定义为自然磷光辐射寿命?p°(假定只有磷光发射而没有其他过程时的激发三线态的寿命)的倒数,即

kp = 1/?p° (1.2.8)

?p°= ?sT 2?p / ?p (1.2.9)

磷光量子产率?p是激发态发射的磷光量子数与被吸收的光子数之比,可表示为

?p=? sT 2 kp /( kp+ kts) (1.2.10)

式中,? sT是S1 态系间窜越的量子产率。 kp 和 kts 分别是从T1 态发射磷光和向S0 态系间窜越的速率常数,磷光量子产率也可以表示为

10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p= 磷光发射强度/被吸收的光的强度 = kp [T1]/ Ia (1.2.11)

由于磷光过程是自旋禁阻的过程,所以磷光量子产率?p 通常较低,为提高磷光量子产率,通常采用重原子效应,降低体系温度和向体系引入顺磁性分子等方法。

1. 重原子效应

通常在有机磷光材料中引入重金属原子,重金属原子的出现可以增强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提高电子自旋翻转的跃迁速率常数,因此可以提高磷光速率常数与磷光量子产率。例如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铱系和铂系[13-18]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新型铼系磷光材料(参看第三章)。

2.降低体系温度

许多化合物的磷光量子产率都很低,在室温下很难观测。为观测磷光,常需在低温(77K)情况下进行。因为降低温度后,与磷光过程竞争的无辐射跃迁速率可以大大降低。例如,25°C时,; 1-氯代萘的?p小于10-4;而在77K时,其?p可达0.3。

3. 向体系引入顺磁性分子

O2、NO是顺磁性分子,顺磁性分子有类似于重原子效应那样的增强自旋轨道偶合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自旋翻转跃迁的数率和量子产率。

§1.2.4 有机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物质分子吸收能量时,发生电子从较低能级到较高能级的跃迁,这个过程相当

快,大约10-15s,所吸收的能量等于所涉及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处于激发状态的分子称为电子激发态分子。这种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能通过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等过程丧失多余能量返回基态。辐射跃迁发射光子;非辐射跃迁不发射光子,电子的激发能转化为振动能或转动能。辐射跃迁包括荧光和磷光的发射。非辐射跃迁包括内转化和系间窜跃,内转化过程是指相同多重度的状态间的非辐射跃迁,如S1?S0,T2?T1(单线态到单线态,三线态到三线态);系间窜跃过程是指不同多重度的状态间的非辐射跃迁,如S1?T1,T1?S0(单线态到三线态,三线态到单线态)。图1.3给出了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的Jablonsky示意图。

假设分子在吸收能量后被激发到S2以上的某振动能级上,处于较高振动能级上的分子,很快地(10-12-10-14s)发生振动驰豫,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降落

11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到S2的较低振动能级,此后又经由内转化及振动弛豫而降落到S1的较低振动能级。激发单重态间的内转化速率很快(速率常数通常为1011-1013s-1),因此更高激发单重态的寿命通常很短(约为10-11-10-13s),处于这种状态的分子,除极少数例外,在可能发生辐射跃迁之前便发生了到达S1的内转化,所以,所观察到的荧光现象,在通常情况下是发生自S1的较低振动能级的辐射跃迁,其进行的速率为10-5-10-9s。 处于S1的激发态分子,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回到基态:(1)发生S1?S0的辐射跃迁;(2)发生S1?S0的内转化过程;(3)发生S1?T1的体系间窜跃。而处于T1态的较低振动能级的激发分子,则可能发生T1?S0的辐射跃迁而伴随磷光现象,也可能发生T1?S0的体系间窜跃。所有的跃迁都必须是在符合选择定则的条件下进行。

图1.3 分子内光物理过程的Jablonsky示意图 abs:吸收光过程,fl:荧光过程,ic:内部转化, vr:振动弛豫,isc:系间窜跃,phos:磷光过程

Singlet states S 2 vr isc ic S 1 abs fl ic S

0 Triplet states

T

ic isc 2 T1

phos isc Radiating transitions

Non-radiating transitions Vibrational states Electron states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原理及特性

12

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的研究第一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2pn97q65d1klhk34qsj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