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说:5个十和7个一,我的家在哪? (三)课外拓展
1. 找教室中能用100以内数表示的物体。 2. 请同学介绍在生活中找到的100以内的数。
第2节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一课时】 100以内数的顺序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重点
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复习100以内数。
2.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数,今天老师再一次把他们请来,请大声读出来。22、18、96……
满屏数,什么感觉?
3.思考:我们要研究这些100以内的数怎么办? 4.观察:帮数找个家,观察这个家什么样子?
5.填表:老师已经把一些数带回家了,剩下的请学生帮忙填写。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百数表排列规律 (1)横着观察百数表
①观察:先请从上数第五行数出队,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②引导得出结论:横着看,它们的十位上的数字都是4,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最后一个50不一样。
③ 观察:其他行也是这样排列的吗? (2)竖着观察百数表
①观察:竖着看,请从左数第三列出队,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②引导得出结论:竖着看,它们的个位上的数字相同,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多10。 ③观察:其他列也是这样吗?
④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趣的排列? (3)斜着观察百数表
①观察:斜着看,数排列的特点是多11。 ②教师:是不是斜着排列的数都多11呢?
③小结:从左上到右下,数一个比一个多11,从右上到左下,数一个比一个多9。 教师小结:百数表无论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排列都是有顺序的。 2.为数找家,构建数之间的关系 (1)找58的位置 ①观察:课件演示
② 思考:同学们,你们充分地了解了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现在百数表中的数都藏了起来,想想哪里是58的位置
③小结:找到十位是5的这一行,就是第六行,再找到个位是8的这一列,相交的地方就是58的家
(2)蓝色星星的位置是多少
① 观察思考:蓝色星星的位置在第5行,第8列
② 思考:第5行就是十位是4,在第8列,相交的地方就是48的位置。 (三)拓展延伸
根据百数表的数的规律填数。
(四)课堂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我们将来会继续认识更多的数。
【第二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够运用〉、〈和=符号表示100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概括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我们学过哪些数,想一个你最喜欢的数,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2.想一想:这个数的组成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十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
(1)观察:母鸡妈妈下蛋了,数一数,两只鸡妈妈分别下了多少个鸡蛋?出示:鸡蛋图 (2)数出结果:左边的鸡妈妈下了28个,右边的鸡妈妈下了26个。
(3)思考:哪只鸡妈妈下的鸡蛋多,28和26中间应该填什么符号? 出示:> (4)读一读:读出这个式子。
(5)思考:想一想,你是怎么比较的
(6)小结:先比较十位,发现都一样,再比较个位,个位大的就大。 2.十位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
(1)观察,这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39和45) 出示:计数器图
(2)思考:39和45中间应该填什么符号? 出示:﹤ (3)读一读:读出这个式子。
(4)思考:想一想,这次是怎么比较的? (5)小结:直接看十位就能得出结论了。 (6)思考:为什么不再看个位了?
(7)小结:就算有9个珠子,也只能是9个一,也不到1个十;所以直接看十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如果十位不同,哪个数的十位大,谁就大!
(三)巩固练习 1.选择
(1)出示两幅图
图 一 图 二 (2)思考:哪幅图能直接比较出两位数的大小? (3)汇报:图一(不行):只看个位不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要看十位。
图二(也不行):因为十位相同,所以还要看个位。
(4)思考:通过上面的几个计数器,你能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吗?
(5)小结:先比较十位的大小,十位大的数就大;如果十位都相同,那就比较个位,个位大的就大。
2.蜜蜂找家
3. 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 )<95 ( )>66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经历多次比较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一瓶黄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温暖的春天来到了。草绿了,花也开了,小动物们也都出来做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一看!
(二)自主探索 1.数一数。
出示图片:数一数红花有几朵?出示: 10朵
10朵
出示图片
(1)请你试着估一估黄花大约有多少朵?
(2)追问:你是怎么估出来的——让学生汇报估的方法。
(3)教师小结:我先看看10朵红花大约有多少,再用这10朵花做标准,估计一 下黄花里大约有了几个10朵这么多,就可以估计出来黄色的花大约有20 朵了。(出示:大约20朵)
(4)到底是多少朵,我们一起数一数,然后出示18朵。 出示图片
(1)你能用刚才的方法估一下紫花大约有多少朵? (2)数一数:实际答案是42朵。
2.我们知道了各种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要想比较谁多谁
少,你能用〉〈表示吗?
学生任意取两个数进行比较,老师可以做一些板书。 (教师板书:42〉18,10〈18、10〈42)
师:除了用>、<这些数学符号能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4个新朋友,你们看他是不是也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呢?
教师出示“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全班齐读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四个词的意思吗?
教师提炼:差得多就说多得多、少得多。差得少就说多一些、少一些 你能用这些词说说这三个数量的大小关系吗?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的做板书,如:42比10多得多,18比10多一些,这样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