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底座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式中 H1——推出距离(脱模距离)(mm) H2——包括浇注系统在内的塑件高度(mm) S——注塑机最大开模行程(mm)
3.2.6模具与注射机安装模具部分相关尺寸的校核
为了保证模具能顺利安装在注射机上,需对其相关尺寸加以校核。
1. 喷嘴尺寸 注射机喷嘴为球面,其球面半径于相应的模具主流道始端凹下球面半径相适应,本设计也满足(详见浇注系统设计)。
2. 定位圈尺寸 根据模具和注射机配合的要求,模具安装在注射机上必须使模具的中心线与料筒、喷嘴的中心线重合。因此,定位圈的中心线要和喷嘴的中心线重合,本设计也能满足要求(详见浇注系统设计)。
3. 模具厚度 本模具闭合高度H=355.5㎜,注射机允许的闭合高度为Hmax=370㎜,Hmin=355.5 ㎜,显然Hmin?H?Hmax,满足要求。
3.3确定分型面
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气、脱模及成型操作,塑料制件的表面质量等。应设法避免与开模运动方向垂直或倾斜的侧向分型和侧向抽芯。
3.3.1型腔分型面位置的设计
考虑主要如下问题
外表质量:分型面优选在塑件外型的最大轮廓处。 脱模:制件留在动模边,从制件的推出装置设置方便考虑。 塑件精度:保证塑件精度,满足外观要求。 模具制造:便与模具制造,减少成型面积。 抽芯行程:应使侧向抽芯行程较短。
排气:当分型面作为主要排气面时,料流的末端应在分型面上以利排气。 下图是通过交货期所确定的型腔数量和上述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出的本次设计分型面的摆放情况:
闭模状态下的主分型面位置:(图中粉红色部分为主分型面)
塑料底座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图2-3-3
不带主分型面的型腔开模图:
图2-3-4
带主分型面的型腔开模图(图中可以看见主分型面立体形状):
图2-3-5
经CAE分析,得知单个塑料件的体积,密度,质量如下:
图2-3-6
即密度为1.35 g/cm3,质量为175g,体积为129629mm3。
塑料底座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经CAE分析,得知加上浇注系统的塑件的体积,密度,质量如下
图2-3-7
即密度为1.35 g/cm3,质量为181g,体积为133868mm3。 整个浇注系统和型腔充型时间:
图2-3-8
总的充型时间为8.05秒,有图中不难看出从浇口开始的图示颜色为橙红色,所以大概估算从浇口到整个型腔浇注完毕所需时间为8.05-0.81=7.24秒。
3.3.2确定浇注系统和排气系统(以气泡分析图为基础)
图2-3-9
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
塑料底座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1)塑料干燥不够,含有水分 2)塑料有分解 3)注射速度太快 4)注射压力太小
5)模具温太底,充模不完全 6)模具排气不良 7)从加料端带入空气
解决的对策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在制品壁厚较大时,其外表面冷却速度比中心部的快,因此,随着冷却的进行,中心部的树脂边收缩边向表面扩张,使中心部产生充填不足。这种情况被称为真空气泡。解决方法主要有:
a)根据壁厚,确定合理的浇口,浇道尺寸。一般浇口高度应为制品壁厚的50%~60%。
b)至浇口封合为止,留有一定的补充注射料。 c)注射时间应较浇口封合时间略长。 d)降低注射速度,提高注射压力, e)采用熔融粘度等级高的材料。
2)由于挥发性气体的产生而造成的气泡,解决的方法主要有: a)充分进行预干燥。
b)降低树脂温度,避免产生分解气体。
3)流动性差造成的气泡,可通过提高树脂及模具的温度、提高注射速度予以解决。
由上图可以看出气泡在分型面处分布较多,所以要在分型面处开设排气系统。
3.4主流道和主流道衬套结构
主流道固化时间要求:为了有效地传递保压压力,浇注系统主流道及其附近的塑料熔体应该最后固化。
3.4.1卧式注塑机主流道结构设计要点
锥角、粗糙度加工划痕方向要求:圆锥形主流道,锥角=2?~4?;内壁粗糙度值Ra=0.4?m以下;机械加工划痕不得垂直于脱出方向;加工腐蚀性材料还应将流道的内孔镀铬。
主流道与喷嘴结构:接触处多作成半球形的凹坑,凹坑球半径R2应比喷嘴球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