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Shigan
1、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1. 2. 3. 4. 1. 2. 3. 1. 2. 3.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深度大、高差大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洋脊贯通四大洋
2、 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4、大洋的发展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5、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1. 2. 3.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6、沙漠化的概念
“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
沙漠景观的出现”。
1、自然带的定义
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本带气候属于多雨类型,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区域性 )
1. 2. 3.
?
纬向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 非纬向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 垂直地带性差异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 经向地带性属于非地带性规律之一。它是指自然地理现象近于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性,表现为大气湿度、降水等因素自海岸向内陆递减及其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东西变异。经向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山脉南北走向等因素而造成的。
1
FengShigan
?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在同一地理地带内,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相同。
1、风海流的副效应(P70)
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由于风海流的水量运输,就可以导致海岸附近的增水或减水现象,从而又产生相应的海流。 风海流的副效应可以产生补偿流和倾斜流。
1. 2. 3. 4. 上升流 倾斜流 补偿流
反气旋型和气旋型环流
上升流的形成:设想北半球有一海岸,风向大致与海岸平行,且海水密度随深度而增加。如果海岸位于风向的右方(图3.2.1(a)),风海流的水量运输,使得较轻的表层海水输向海岸,并在海岸附近发生堆积作用(图3.1.2(b)),而在离海岸较远的地方,较重的海水随着较轻的海水的后面上升。(图3.1.2(c))如果海岸位于风向的左方,则岸边较轻的表层向外外输送,而较重的海水将在靠近海岸处上升,取代离岸的表层海水,这种向上升的水流,称为上升流。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海岸如加利福尼亚、秘鲁、西北非洲海岸都有上升流,它把含营养盐丰富的次表水带至海面,为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在北半球稳定的反气旋控制的海区,风围绕反气旋中心做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此,由风引起的海水水量运输,大体说来是趋向反气旋中心。这样一来,较轻的表面海水将在反气旋中心区堆积起来,海水就会下沉,从而形成下降流。而在反气旋的周围,次表层较重的海水就会上升到表层,以补偿表面海水的流失。从水平方向上来看,反气旋中心的海水暖而轻,密度小。反气旋周围的海水冷而重,密度大。海水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的这种不均匀的分布,将会产生一支与风向相同的表面海流,叫反气旋型环流。
2
FengShigan
同理,在气旋控制的海区内,风围绕气旋中心做逆时针方向流动,由风引起海水的水量运输是向外的,结果在气旋中心,表层较轻的海水被输向气旋边缘海区,次表层较重的海水,便上升到海面。这样形成的密度分布不均,同样要与风向一致的海流叫气旋型环流。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两种。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民族
民族是人口的文化属性。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一般而言,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得以形成的最先条件。所以种族发源的地域集中性决定了民族基本是在种族地域的内部分化形成的。
在世界范围上,与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起源相对应的亚洲、非洲、欧洲三个大洲是世界民族演化、发展和民族人口扩散的核心地。 1)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
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
目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 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民族有550多个。其中,汉族的人口近10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人,如生活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克皮人。
受地理环境政治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世界各民族普遍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语言习惯。(表5.1.1) 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世界语言分布图)
3
FengShigan
2)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
民族的迁徙不是指某些民族的季节性的和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移动,还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
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较著名的有:
我国汉民族因北方的战乱向长江以南地区的迁徙; 古代犹太民族因受到迫害从中东向全世界的迁徙; 蒙古民族在国家扩张中向欧洲和亚洲的迁徙;
斯拉夫民族近代以来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向亚洲的迁徙; 西欧的许多民族随殖民主义扩张向非洲和美洲的迁徙; 古代波斯人在对东部的战争中向南亚的迁徙,等等。
近100年来,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被民族人口的迁移所取代。人口移动在全世界范围的不断发展使许多地区出现明显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现象。
2、世界三大宗教指
1. 2. 3.
以欧洲为中心的基督教
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 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3、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1)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2)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 (3)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1)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