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小结: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元宵节预示着春节的结束,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端午节在五月,中秋节在八月,重阳节在九月。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背诵。
2.教师出示各个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合上书,边看图边背诵。 3.评选“背书小冠军”,给予红旗奖励。 七、指导书写 1.出示9个生字。
2.学生自读这9个生字,同桌之间给生字组词。 3.观察汉字结构,说说这些字书写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4.观看“电脑小博士”的汉字书写。 5.学生临摹书写。
6.评选并展示今天的“书写小达人”,给予红旗奖励。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 看花灯 清明节 扫墓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孝敬老人、赏菊、登高 九、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我还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师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将常见的传统节日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其中丰富的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议、评来掌握节日
的时间及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中“背书小冠军”及“书写小达人”的评选,激励着学生参与其中,轻松学习,学有成效。
识字3 “贝”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讲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一些由“贝”衍生出的汉字,如:赚、赔、购、贫、货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时间的锤炼,就形成了汉字。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汉字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准备贝壳的实物图,或者准备实物,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最初的“贝”,能够理解甲骨文“贝”字的样子。感受到贝壳的价值,懂得“贝”作偏旁的字为什么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演变、字形、字义,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过程与方法】
认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以往学习形声字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演变、字形、字义。 难点
由“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汉字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读读记记一些词语。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读读记记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难点
知道“贝”作偏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大海退潮时的情景) 师:你们去过海边吗?你们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话,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的语气。)
2.(多媒体出示贝壳图片)教师对它进行简单介绍。你们喜欢贝壳吗?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生字。 3.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 互读互听。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甲 骨 类 漂 珍 饰 品 随 易 损 币 财 赚 赔 购 贫
(1)教师讲解“漂”的两种不同的读音:在“漂亮”一词中读“piào”,在“漂流”一词中读“piāo”。
(2)抽读生字。
(3)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来玩“摘苹果”游戏。 五、学习词语,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说说下面的字能组什么词。 出示:珍、币、财、赔、购、贫。 学习汉字“珍”时,组词:珍贵、珍惜。 学习汉字“币”时,组词:钱币、纸币。 学习汉字“财”时,组词:财富、财产。 学习汉字“赔”时,组词:赔本、赔礼。 学习汉字“购”时,组词:购买、采购。 学习汉字“贫”时,组词:贫苦、贫穷。 2.学生读读记记上面的词语。 3.“开火车”读词。 4.尝试记一记这些词语。 六、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读一读课文,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