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前叉
X系列的面世是从2003年开始的,按照国内的说法,也就是04款,推出之后可以说引发了一场相当大的市场效应,,阻尼系统和智能避震机构均为开放式,智能阀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锁死,解锁的时候会有明显的感觉以及伴随轻微的声音.由于是第一代产品,结构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无法通过改变气压来设定预压下陷,故障率也比较高,不过FOX的这个创新设计 也给了闪电灵感,同年带有智能后避震(FLORT R+BRAIN)的M4 EPIC也问世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插重量只有1660克.比同期的RLT款只重了80克左右. 分类
FOX按管径分为32、36、40三个系列……
32F系列属于竞赛叉,80mm、100mm、120mm三种行程规格,油气结构
32FLOAT属于轻度AM叉,140mm行程,油气结构 32VANILLA也是轻度AM叉,140mm行程,油黄结构
32TALAS同样是轻度AM叉,100-140mm可调行程,适用范围更广,油气结构
36系列都属于“重度AM-轻度FR”用途的叉子 36FLOAT为160mm油气结构 36VAN为160mm油黄结构
36TALAS为100-160mm可调行程,油气结构 40就是双肩速降叉了,200mm行程,油/钛黄结构…… R就表示只能调节回弹
RL表示能调节回弹,还可以锁死
RLC表示能调节回弹、锁死、锁死程度、低速压缩比 RC2表示能调节回弹和高、低速压缩比 演变历史
2004年推出05款,外观和结构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在平时锁死状态下,依然可以和RLT一样,通过气压调节下陷值,但是造成了很多用户的困惑,觉得这样根本就是锁不死的设计,因为RLT锁死后内管移动量
是极小的,但是这样的设定对于TERRALOGIC 无法开启的那种略微不平的公路骑行,增加了不少Q度.个人感觉有点类似SOFT-TRAIL设计,(不回弹吸震)
2005年大约FOX 开始感受到X系列的复杂结构带来的超高的维护成本(X系列的保养周期是R,RL,RLT的一半),以及用户对此的怨言,2006款的F80X F100X 官方将TERRALOGIC 的开启值设定的非常保守,以便用户的保养周期可以更长一些.可惜挑剔的FOX迷们很难接受这一改变,市场反应喜忧参半.
2006年底 全系列07款 F80/100/120 FLORT 130/140叉发布,FOX对不同产品的市场定位做了更加细微的区分,TALAS 从FLORT系列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顶级款面面世,.全面将FOX 36 40的技术下放至32系列,直至09款 主要结构都没有大的区别,只是细节的完善和重量的减轻.
这一代的智能X系列结构改变非常大,而且结构更为复杂,实际重量甚至要比06款 05款要重,大约1720克左右,(不清楚为何官方虚报1580克,水分太大了) 相应的技术也有明显提升,FOX第一次全面的将36 RC2 40 RC2的FIT封闭阻尼棒技术以及用于AM FR的TT 技术下放至X系列, 而X作为32系列顶级,无论是F80 F120 或者是FLORT TALAS 都有推出相应的后缀为X的智能版, 并且在FLORT 130 140和TALAS的X系列还增加了TT(TRAIL TUNE)技术.价格则比普通X版还要贵了1/4.发布价格达到899美金之高.值得一提的是,07款的TERRALOGIC结构 FOX已经重新修改回04 05款的高灵敏度,
2009年五月,FOX在上海自行车展上推出了新的技术。2010年的FOX 32F系列前叉采用了全新的\全封闭式油路阻尼系统!而不是原来的Open bath\开放式油阻系统.同时全密闭的\阻尼油减少的前叉内的油量,也减轻了重量.! 2011款FOX智能前叉
从07年开始RLC设计,10年开始FIT,11年的FOX又返璞归真回到了智能!
全部F系列产品线中,FOX为2011款改善了空气弹簧曲线,实现了多种具有低压缩比的可用行程。在FIT阻尼系统成功的、一流的表现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涂层技术,将一款全新的FIT Terralogic(地形智能)模型加入到轻型前叉的“军火库”中(重量为1590g)。这种重新设计的Terralogic惯性阀可以感应地形的变化,并始终为最大踩踏效率提供最佳硬度,为安全的车首操控提供全程或微小的行程。15档Terralogic阈值调节旋钮可以设定在从完全打开到完全锁死中的任何位置,使得车手可以调节它适应从XC竞赛到AM穿越的各种骑行。Kashima Coat减小了F系列32mm内管上的摩擦,从而实现了更快的回弹和更高的耐用性。
前景
FOX将这些新研发和改善的技术全部应用到了我们曾取得世界冠军、鼓舞士气的前叉上。这将提供一个崭新的,轻量,有15QR选择的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