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大一些,但对于他们的年龄特征一周写一次,回顾一周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有些困难,毕竟才是七、八岁的孩子,所以我以每单元的数学测试为载体,建立“数学反思改错本-----数学周记外延”即针对每一单元测试卷让学生将错题改在本上,并针对错误分析原因,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经过上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主动改卷、主动纠错,主动反思的习惯,尽管反思写的有些稚嫩,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的掌握建立主动反省和自我评定的意识。,以下是这学期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反思:
赵月新---- 改错(略)
反思:我这次考试不该错的我都错了,这是因为我骄傲了,我上次考试得了110分,我以为这次我还能的满分,可是没想到我却考了98分。当我拿到考试卷的时候,我才觉得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妈妈说:骄傲使人落后,我以后要不马虎,不骄傲,考试的时候认真读题,认真思考,做好每一道题。老师,你相信我吗? 评语:正视自己就是最大的进步,老师相信你。
郭欣悦-----反思 第二单元测试卷 109分 改错:一、动脑筋,填一填。
3、把12瓶饮料平均分成3份,可以(1个1个)的分,还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的分,还可以(4个4个)的分。
反思:老师上面这道题我不应该错,因为这道题开始我有点不会,后来把所有题做完了,我就忘了这道题了,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做丢三落四的孩子了。 评语:相信你一定做得到,加油。 吴雨涵---反思:今天发下卷子了,我得了满分110分,我特别高兴,原来我也很聪明,也能得满分,再想想以前的错误,后悔也来不及了,争取在以后的日子里认真学习,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成绩。
评语:你本来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做事认真,就一定会取的好成绩,继续努力。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引进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优化认知结构。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做法和思考,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与学生一起,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孙吴二小 宋艳
如何让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养成会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呢?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反思活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上的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意思。反思,就是指主动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判断性的再思考,在数学学习中指对已形成的思想、方法和知识从另一角度,以另一方式进行再认识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起点。数
学自身研究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推进了数学的进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有反思的习惯,在数学的学习上我们更需要有反思的意识。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反思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提到了使小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培养小学生反思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反思习惯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行为倾向,它对数学认知过程起指导、支配、决策和监控作用。反思不同于指向他人或它物的对象性思维,而是反过来针对自身进行思考并监控自己的行动。反思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在认知冲突或同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暴露出自己潜在的思考过程,长善救失,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出于这个想法,我选择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1、在学习新知时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面对新知识,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入手思考、思考什么,因而采取了观望等待的态度。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思考的方法。在这个环节设置反思,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可以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思考;利用学习方法的迁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平时课堂中,探索新知一结束,很多教师都会马上出示各种形式的练习,却疏于反思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用的策略,从而形成方法和技能。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也要让学生反思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这样不仅使学生十分轻松、快乐地学到新知,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起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效果。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反思学习也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一方面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以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
4、在解决问题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知识的再加工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解决问题后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后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习惯目标,从下面五个层次反思: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的依据;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更好?想多种途径;能否变成另一种题?想一题多变。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要进行反思:错题的根源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怎样克服?“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善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 5、在课堂总结时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这个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这一工作关键不在于花多少时间,而在于教师的立意。它完全可以利用每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设计一个反思感悟环节。开始是教师引导学生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遗憾吗?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主动、客观、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在充分而广泛的评价反思中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不断提升主体反思的效果和价值。
学生反思的习惯是由教师在教学中长期、持久地培养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时地让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并从中总结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经验教训。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同时课后也要重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这样能使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更有效率,学生也会更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生数学“反思”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以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主动的发展为目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进理解和应用。然而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常学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错误,即使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叮嘱,讲解,学生还是照错不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学会反思,或者说即使有所反思,但体验不够深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反思习惯所造成的,为此,将“小学生数学反思习惯培养”的问题确定为一个专项课题展开研究。
反思是个体,及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省”等至里名言。近年来有关“反思”的研究日渐增多,但绝大部分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视野中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结果,或在普遍性结论中辅以学科例子的佐证。而以数学为直接研究对象,对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课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用荷兰著名教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是一种长期的学习观。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