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分册
专题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一、单元教学内容主旨: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与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二、考点 原始农耕、炎黄传说、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区域 《礼记.礼运》中的夏朝 二里头文化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方国联盟、青铜器与甲骨文
三、基础练习
1. 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是
A 南稻北粟 B稻粟并种 C 种稻为主 D 种粟为主 2. 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应属
A 完全一致 B 基本不符 C 基本一致 D 继承发展 3. 在距今约40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墓群发掘中发现: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型墓,
墓主一般没有随葬品。大墓则使用木棺,棺内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这直接说明了陶寺 A 贫富分化明显 B 国家已经产生 C 墓主信仰有别 D 民风盛行借鉴 4. 反映中国第一个王朝形成的史料是
A《说文解字叙》记载“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B 《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C 《礼记》中记载“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 《史记》记载“黄帝??监于万国??合和万国” 5.《史记》记载,商朝时宫廷“以酒为池”,酗酒成风。这从侧面反映了商朝在经济上 A 粮食生产相对充足 B 酿酒水平高度领先 C 人民生活十分富有 D 宫廷饮食单一 6.《礼记礼运》说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这样的社会现象最早产生于公元 A 前5000年 B 前2000年 C 前1500年 D 前1000年 7.在中国“传子不传贤”的王位继承方式最早实行者是 A 黄帝 B 启 C 禹 D 纣 8.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年后人神往??”,郭沫
1
若所赞美这种文字产生于
A 神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9.当今全球华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始于
A 远古以来 B 春秋以来 C 秦朝以来 D 近代以来 10.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连接商朝的社会情况包括 ①商王重视农业 ②商人有浓重的迷信观念
③商朝的商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部门 ④商朝使用的文字已很成熟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 D ①②③④ 1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A 食用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 B 采集部分生活资料 C 族群中完全平等、没有贫富 D 部族间冲突日趋严重 12.尧舜禹时期与夏商周时期的最主要不同是
A前者是采集经济,后者是农业经济 B前者“天下为公”,后者“天下为家” C 前者有文字,后者无文字 D 前者“选贤与能”,后者任人唯亲 13.当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以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已有 A 100万年 B 10万年 C 1万年 D 5000年 14.“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这则材料说明鼎是当时 A 财富的象征 B 权力的象征 C 道德高下的象征 D 风俗同一的象征
15.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华文明的分布犹如满天星斗。其中,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黄河中下游地区 C 黄河中上游地区 D 长江中上游地区 16.商朝历史因为多重证据的印证而成为信史,以下不属于这些证据的是 A 青铜器 B 甲骨卜辞 C 二里头遗址 D 史记
四、拓展练习
1、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商代青铜器
兽面纹爵 兽面纹铙 兽面纹鬲(gé)
问题:(9分)
(1)依据材料一,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分)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则历史价值更高,为什么?(3分) 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3分)
(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2分) 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2分)
2
(4)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2分) 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2分)
2、 农业的起源
材料一 “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书上)
(1)观察地图,概括中国早期农业遗址的地域分布特征。
材料二 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的考古发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进入了以粟为主的旱地农耕阶段。??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丰富的稻作遗存:稻谷、稻秆、稻叶、谷壳的堆积,一般厚度达 20—30厘米,最厚的地方超过100厘米??——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早期南北农业的主要异同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旧石器时代的人)为了追寻猎物、寻找野果地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导致材料三所述“过着流动的生活”发生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改善 B.原始畜牧业的萌芽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磨制石器的出现
4 我国农业的起源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5 列举几个世界史古代史上较早进入原始农耕时期的区域。 五、本单元你的困惑,下单元你兴趣的史实
成绩 日期 答案:
1、(1)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2分)
(2)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3分) (3)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2分)
(4)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
3
神敬鬼的观点。(2分)
2、(1)观察地图,概括中国早期农业遗址的地域分布特征。 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其中黄河 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早期南北农业的主要异同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共同点是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不同点是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3)导致材料三所述“过着流动的生活”发生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C
A.自然条件的改善 B.原始畜牧业的萌芽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磨制石器的出现 (4) 我国农业的起源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 列举几个世界史古代史上较早进入原始农耕时期的区域。 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
专题二: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一、单元教学内容主旨: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