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本采集与要求 1.1 收集尿液的容器 收集尿液标本的容器多种多样,留取标本最基本的要求是使用清洁、干燥、方便的容器。无论采用何种容器,都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a) 送检尿标本容器上应用标签,并注明病人的姓名、科别、床号、收集标本的时间及检测项目。 b) 容器只限一次性使用、清洁,不含有干扰实验的物质。 c) 所用容器至少可容纳50ml尿液,开口应大于4cm,底部要宽,以防止尿液溅出。 d) 容器应方便运输,便于保存。 e) 对于儿科患者,特别是新生儿,可使用小型、特殊的容器。 1.2 收集尿液标本的方法 自然排尿法 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采尿时,注意防止尿道口分泌物的污染,特别是女病人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段尿法,即尿流开始部分弃之,收集中段尿于尿杯中。细菌检查,必须用无菌盐水彻底清洗外生殖器,然后收集中段尿于无菌容器中。 1.3 尿液标本的种类 1.3.1 首次晨尿标本 收集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液标本,此尿液最适合于尿液常规检查和hCG定性定量试验,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有形成份的显微镜检查。 1.3.2 随机尿标本 随机留取任何一个时间的尿液标本,不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等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收集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病理成份容易漏诊。仅适用于门诊、急诊病人的过筛检验。 1.3.3 空腹尿标本 即进餐前的尿液标本。此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糖测定更为敏感。 1.3.4 餐后尿标本 即通常在餐后两小时收集的尿液。其对于病理性蛋白尿、糖尿检查更为敏感。午餐后尿,对尿胆原检查特别有益。 1.3.5 3小时尿标本 即收集上午3小时的尿液标本。具体的做法是:嘱病人于留尿前一天多进高蛋白质食物,少饮水,使得尿液浓缩呈偏酸性,不含晶形或非晶形盐类。留尿日早晨8点排空膀胱的尿液,然后卧床 1.3.6 12小时尿标本 3小时,至11点收集所有尿液标本。此标本适用于病人每小时或每分钟细胞排泄率。 即患者正常进食,晚上8点排空膀胱的尿液,于容器中加入约10ml甲醛作为防腐剂,再收集
- 45 -
以后12小时内所有尿液标本。曾常用于细胞、管型等有形成份的计数,如尿Addis计数等,因患者标本采集繁琐和有形成份长时间保存困难,现已少用,建议使用3小时尿标本。 1.3.7 24小时尿标本 病人于早晨8点排空膀胱的尿液,再收集以后24小时内所有尿液标本。此标本用于体内代谢产物的定量检测,如尿蛋白、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肌酐定量检查。 1.4 尿液标本的保存 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份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胆红质、尿胆原被氧化;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份的改变: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pH升高,使尿液有形成份破坏;葡萄糖被细菌降解,使病理性尿糖消失。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方法有两种: 1.4.1 冷藏法 冷藏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维持尿液pH恒定,使尿中有形成份的形态基本不变。但4℃条件下,冷藏不得超过8小时,有时冷藏时无定形磷酸盐和尿酸盐可被析出形成沉淀影响尿沉渣检查,故检验前应恢复至室温。 1.4.2 化学防腐法 常用的化学防腐剂有:①甲苯:于尿液表面加甲苯数滴,使成一薄层,可防止细菌污染,通常用于尿酮体等成份保存;②甲醛:每100ml尿液加40%甲醛0.5ml,可抑制细菌生长并固定尿中有形成份,适用于尿液有型成份的检查,但不能适用于具有还原性醛基的化学成份(如糖、17-羟皮质类因醇)检查;③盐酸:每1000ml尿标本中加入浓盐酸1ml即可,使尿液维持在pH2,此标本主要可用于17-羟皮质类因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丙酮定量等。 1.5 尿液标本收集的注意事 a) 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指导病人正确留取尿标本的方法。 b) 应根据不同实验要求,留取不同种类的尿液标本、不同的取样方式和尿量。尿常规、尿生化、hCG定性试验、尿液细胞计数、尿含铁血黄素标本,一般留取约20ml。 c) 注意防腐剂使用的种类、使用的方式,并嘱咐病人注意防腐剂对自已的伤害。 1.6 对不合格尿液标本收集的处理 对标识不明、标本量不合适、防腐剂和容器使用不当等不合格的标本,按程序文件《标本采集与管理的控制程序》处理。 2 试剂 试剂组成:测试条、定标条、质控液 2.1 干化学试纸 生产厂家:广州市花都高尔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经销商:广州市花都高尔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试剂保存:质控液2~8℃保存,其余室温保存。 - 46 -
3 尿液干化学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利用pH值复合指示剂,如溴麝香草酚蓝及甲基红,pH值指示范围4.8~8.5。 干扰因素:本试验一般认为无干扰,但如操作时试条上留有较多尿液,可因尿蛋白试垫上的酸3.1 pH值 性缓冲液漏出,污染pH值试垫,使试验结果偏酸。细菌繁殖尿样可影响pH值。 3.2 尿比密(SG) 检测原理:试剂带模块中含有多聚电介质(甲乙烯酸酰马来酐)、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及缓冲物。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利用经过处理的多聚电解质的Pka的变化与尿液离子浓度相关的原理。试剂条中的多聚电解质含有随尿标本中离子浓度而解离的酸性基团,离子浓度越多,酸性基团解离越多,使模块中的pH改变,这种改变可由模块中的酸碱指示剂的颜色的变化显示出来,进而换算成尿液的比密值。 干扰因素:不同的干扰因素会对比密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①尿液中非离子化合物增多(如葡萄糖)时,可使悬浮法和折射仪法测得的结果偏高,但试带法只与离子浓度有关,不受影响;②尿液中蛋白增多时,悬浮法、折射仪法和试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试带法又最为明显;③试带法易受pH的影响,当尿液pH>7时应在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作为由于尿液pH损失的补偿。 3.3 白细胞 检测原理: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异性酯酶,作用于模块中的吲哚酚酯,并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其颜色深浅与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呈正比。 干扰因素:⑴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后应及时测定,以免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人为的试验误差。⑵此法只能测中性粒细胞,不能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反应,在肾脏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或其它病因引起的单核细胞尿时,会产生阴性结果;⑶尿液中污染甲醛或含有高浓度淡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时,可产生阴性结果;尿蛋白>5g/L或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先锋霉素Ⅳ或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结果。 3.4 红细胞 检测原理:模块中有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钴和色原两种物质。尿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或其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均有过氧化氢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钴分解出原子氧,后者能氧化有关色原,使之呈色。 干扰因素:⑴干化学法既可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又能测定尿中的游离血红蛋白,造成仪器法与目测法有差异;⑵尿中含有的易热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发应;⑶大量维生素C可干扰试验,是结果呈现假阴性;⑷强氧化剂(次氯酸钠等)可致使假阳性。 3.5 蛋白质 检测原理:利用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模块中含有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枸橼酸缓冲液系统和表面活性剂。在pH3.2时,溴麝香草酚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 干扰因素:试带法测定尿蛋白的影响因素有:⑴服用奎宁和磺胺嘧啶等药物使尿液呈碱性时(pH>9.0)时,会使干化学法出现假阳性结果而磺基水杨酸法出现假阴性结果;⑵大剂量使用青霉 - 47 -
素、有机碘造影剂时,会使试带法测定尿蛋白产生假阴性结果而磺基水杨酸法出现假阳性性结果;⑶干化学法对球蛋白的的敏感性仅是白蛋白的1/100~1/50。因此,对于肾病患者,若需要对尿蛋白进行定量测定,应使用磺基水杨酸法定性和双缩脲法定量;⑷尿液中含有其他分泌物(如生殖系统分泌物)或含有较多细胞成分时,可引起假阳性;⑸白蛋白有相应的反应,检出白蛋白150~300mg/L(±),300mg/L(+),1000mg/L(++),3000mg/L(+++);对于球蛋白、本周蛋白及其他尿蛋白不发生或仅轻度反应,故反应阴性并非一定不含蛋白。而对于阳性病例或与临床诊断不符合使应用磺基水杨酸法作确证试验。 3.6 亚硝酸盐 检测原理:尿液中的亚硝酸盐将模块中的对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后者与1,2,3,4—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偶联使模块产生红色。 干扰因素:尿液中亚硝酸盐的检出率受三个因素影响:尿路感染的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食物中是否含有硝酸盐,尿液标本是否在膀胱停留4小时以上。符合三个条件,此试验的检出率为80%,反之可能呈阴性结果。因此本实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同样亚硝酸盐试验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细菌可呈假阳性。 3.7 尿糖 检测原理:采用葡萄糖氧化物酶及过氧化物酶偶联原理,对葡萄糖有特异性。模块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色原。葡萄糖氧化酶把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再由过氧化物酶催化释放出原子氧,而使色原呈现颜色。 干扰因素:检测灵敏度高,葡萄糖含量为1.67~2.78mmol/L时,即可出现弱阳性。本实验可因尿中含大量维生素而出现假阴性;高比重碱性尿,亦可使糖检出偏低,使低糖浓度尿呈阴性。 3.8 尿酮体 检测原理:模块中含有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液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产生紫色反应,而不对β-羟丁酸起反应。 干扰因素:⑴由于尿酮体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 析结果时应特别注意。 3.9 胆红素 和结果偏低;⑵不同病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不同,即使同一病人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分检测原理:结合胆红素在强碱性介质中,与2,4—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而呈紫红色。 干扰因素:⑴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⑵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时和亚硝酸盐时,抑制偶氮反应使胆红素测定呈假阴性。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阳性。 3.10 尿胆原 检测原理:尿胆原与模块中含有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后呈鲜红色。 干扰因素: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查结果出现假阳 - 4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