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生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 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指导新旧知识不断地进行同化、顺应、调整、扩充,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我们老师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善于寻找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剖析它们的分化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选择有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掌握学习方法,能动地获取新知。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在教学新课时,通过发掘新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一、十”为单位到以“百、千”为单位数数,都是有序地逐“一”数。(2)数位顺序相同。仍为从右到左,由地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连结点。而其分化点为:随着数的扩充,数据的读写法趋于复杂,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例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试商方法,着重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促进学习的迁移。再根据如何处理小数点来设计一组复习题,为引导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1)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100倍呢?(2)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扩大100倍呢?在新课结束后,还设计一组专门训练小数除法中专门处理小数点的基本训练题,只要求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必再去计算。例如:在()时机填上适当的数。
3.7÷0.4=()÷4 0.732÷0.305=()÷3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