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0 22:37: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李白对人生理想的设计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追求方式,充分展现出他的人格个性精神。李白人生理想构成的多重性、对人生理想实现方式追求的多样化、以及实现人生理想方式追求的成败,都对他诗歌创作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来认识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个性的表现。揣测固陋,请方家指正。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在诗文中有过不同的叙述。《上安州裴长史书》云:“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是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这里的“四方之志”应是指他的人生理想。《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又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又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在此,李白较为具体地描绘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希望自己能象古代的管仲、晏婴那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象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州”。换言之,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功成身退”,其价值取向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同时,他对这种人生理想构建的实现,也是充满着自信的。《与韩荆州书》云:“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亦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人生理想的构建,是由多种思想元素组合而成的,积极入世、任侠纵横、怡然自适、

【2】【3】

不受羁绊、功成身退,体现出“性倜傥”、“飘然思不群”的个性。“功成身退”这种“四方之志”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其一生的踪迹,“大抵也是围绕着这样的人生设计方案而展

【4】开他的人生道路的。”

为什么李白会形成这样的人生理想?深究其原因,大致可从三方面来观看:一是文化思

[1]

想的接受;二是社会现实的关系;三是个性人格的追求。

首先,李白在文化思想接受的层面上,有两种文化对其影响较大,一种是先秦诸子文化思想观念。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学神仙”,“十五好剑术”,“轩辕以来,颇是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青少年时期的不同文化思想的接受,奠定了他人生理想杂糅的基础。从主体倾向而言,李白以“功成身退”作为构建人生理想的主旨,将诸子各家的思想渗透到其中。《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尽心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5?《孟子·滕文公下》:“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6?《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7?《墨子·兼爱》:“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8?《墨子·说经上》:“先万民之身,然后其身。”?9?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即是强调“功成”――“济天下”;“身退”――“善其身”。李白把各家的思想意识融为一体,兼收互补,并将其化为自己所追慕的人生理想,试图用随人所学的纵横术加以阐释和实施。《留别王司马》:“愿佐一明主,功成返旧林。”《五月东鲁行》:“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行路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陨身。” 另一种是地域文化意识。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青少年时期在蜀中成长。《新唐书·文艺传》载他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其先陇西成纪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也说:“白陇西

布衣,流落楚汉。”《上安州裴长史书》还说“(先)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少长于江汉。”西域和蜀中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让他受到感染。《隋书·地理志》载:“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连接

?10?

山胡,性多木强,”“地接边荒,多尚武节。”少数民族强烈的尚武精神和豪率气质,对李白豪爽个性的形成和任侠意识的追求有一定影响。唐代蜀地,地处偏远,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文化承传可以说是直取汉魏。蜀文化渊源流长,自成一体。李白《蜀道难》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华阳国志》卷三:“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蜀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充满神奇色彩,体现古蜀人自古以来都会寻求途径去实现超越自身的梦想。秦汉以后,蜀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始密切交往,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包涵宇宙万物、纵横渊博。梁肃《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云:“益都有司马、扬、王遗风,生尝薄游西南,览其江山,颇奋文辞。”

?12?

?11?

元稹《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云:“风水荆门阔,文

章蜀地豪。”三国、晋时蜀文人多修史,“表明蜀人内敛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趋势,关心自身的生存和现实现状。”?13?李白的同乡前辈,唐武周时的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14?

任侠使气,高举复古旗帜,一扫颓靡繁缛,书写人生意气,体现功业志向和进取精神。与李白同时的梓州人赵蕤,杂采史传和秦汉魏晋六朝子书,集纵横术著《长短经》。此外,晋宋以来,蜀地崇尚道隐,至唐大盛。李白从中得益,《感兴八首》其五云:“十五好神仙,仙游未曾歇”,《登峨嵋山》云:“蜀国有仙山,峨嵋邈难匹······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他曾“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并和道士司马承祯有交往。魏颢《李翰林集序》载:“白久居峨嵋,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蜀地的名人文化意识的熏陶,无疑对李白人生理想构成是有影响的。

其次,李白在与所处社会现实的关系上,社会政治及文化倾向的转型,也给他的人生理想构成带来影响。盛唐社会是在经历了隋及初唐一百多年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转型之后发展起来的。初唐太宗立国之后,“重今朝冠冕。”?15?武后时“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16?以及科举制度得改革,“其有文可以经纬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材之宏材,堪将帅之重任,无隔士庶,俱以名闻。”?17?这些举措,一改魏晋以来高门士族垄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18?让非士族文人看到身登要路的希望,逐渐出现“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19?积极入仕进取的景象。玄宗时期的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兼容,显示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杜甫诗《忆昔二首》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李白《古风》其四十六亦云:“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些记载表明,盛唐时代,朝廷上下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由于盛明时代的感召,李白和广大文人一样,积极入世的激情被激发起来,具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和尚侠使气的社会心理,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赫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希望获用于朝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期望将这种才能发挥出来。

再次,李白个性人格的追求意识,也是构建他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盛唐社会的变革鼎盛,虽然给文人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但仅仅是提供一种进身入仕的可能性而已,并非是必然性和现实性,因为朝廷机构能够容纳的人才毕竟是有限的。通过科举考试,虽不乏有“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者,?20?但大多数人是蹉跎仕路。“进士、明经加

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尽管如此,盛唐文人志士并未消沉,面对“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的现实,在理想之中,却坚信“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 。”?22? 他们与朋友相互劝勉安慰,一方面保持屈伸如意、进退自由的意志,“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23?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很高的进取激情,“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24?唐人这种人生追求的时风,对李白触动极大,《赠崔咨议》云:“騄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一股积极入世、锐意进取的精神注入他的心灵之中,个体的人格意识得到强化,塑造出一个把个体命运与盛世王朝、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的“豪侠”“谪仙”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魏颢《李翰林集序》、刘全白《李君碣记》、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皆言其“少任侠”。李白《与韩荆州书》言己“存交重义”,《赠友人》其二云:“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侠客行》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有一种行侠仗义之气。其“豪侠”个性,甚至在面对权贵时,也敢于“视俦列如草芥,戏万乘若僚友。”

?25?

?21?

李白被司

马承祯誉“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谪仙”意识也使李白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他将自己划入仙人之列,是他们的好友,《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古风》二十:“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古风》四十一:“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仙人们也怀念他,邀他同游,热情款待。这种意识让他的人生显得浪漫洒脱。虽然热衷功名,待“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后,《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钩。”《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这种志在四方的豪情和个性追求,让李白即使遭遇暂时的挫折或失败,也不足为虑。李白年轻时,曾在梓州随赵蕤学纵横术,《唐诗纪事》卷一八引《彰明遗事》:“太白······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纵横家思想影响了他一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云:“性倜傥,好纵横术。”他尤其推崇战国时代排忧解难、功成身隐的鲁仲连,《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谵荡人。拂衣可同调。”《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御》:“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因此,他没有按常人所设的方式行事,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方式,?26?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那么,李白选择怎样的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细辨李白的人生理想构成不难看出,它是由条件关系组合起来的。“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终的目的,两者的关系不是并列也不能颠倒。“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州”就失去价值意义。对此,李白是有清醒认识的,即是要寻求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入仕致卿相的途径。盛唐文人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军功、隐逸、门荫、献赋等。唐代科举名目繁多,《新唐书》卷三十四《选举志》载:“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也。”?27?此外还有天子自诏的制科等。而又以明经、进士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为主。文人多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中进士最为人们向往。《唐摭言·述进士篇》:“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享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竟集于进士矣。”又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国史补》云:“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又实在其中。”查阅《新唐书·宰相传》,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期间,科举出身而做宰相者共十八人,占这时期

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且多由进士出身。因此,人们对进士出身非常看重,以致有不能登此科而悔恨终生者。高宗、武后时的名相薛元超说:“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28?科举入仕的道路,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命运,以及家人、家族的荣辱,使得当时的文人大多沿着这条道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

赴边入幕,以军功致仕,在唐代也是一条进身途径。开元年间地方节度幕府,就有招募长从侍卫,以扩骑代府兵的行为,虽然“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通鉴》卷二一六)但有功即可升迁。《邺侯家传》载:“但问材力,不问所从来。”唐开国元勋李?说:“我年十三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资治通鉴》卷二0一)从一个“逢人则杀”的无赖贼到“用兵以救人死”的大将,对想博取功名致仕的人来说,是一条具有强烈诱惑力的理想化的成功之路。对文人也是如此,“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科举仕途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显然不如入边厮杀博取军功那样富有诗意和刺激,“一朝随招募,百战争王公。”(刘湾《出塞曲》)盛唐文人有从军入幕的经历者不少,如高适、岑参、严武、许远等。(岑参《送李副使赴?西官军》云:“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轮台歌》又云:“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军功致仕作为一条看来似乎是简单易行而又直接了当的进身途径,对一些文人来说,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门荫,是贵族官僚弟子凭藉父祖辈官位而入仕的一种制度。源于西汉的“任子制”,到唐代时趋于完备。唐代以门荫致仕者,除皇室宗戚弟子外,主要是进入士族之流的当朝权贵家族弟子。《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载:

凡用廕,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其任流外而应入流内,叙品卑者,亦如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三品以上廕曾孙,五品以上廕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郡、县公子,神从五品孙。县男以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

严格地说,唐代门荫只限于五品以上的官员,但是对六品以下至九品官,也予以一定的照顾,他们的弟子可以“品子”身份服职役后获得做官的资格。对于大多数权贵弟子而言,他们在取得散阶之后,要充任三卫、千牛备身、殿中进马、太庙及郊社斋郎等职,获得参选资格,然后劳考升迁。此外,国子监下设的六学、门下省弘文馆、太子东宫崇文馆也多由权贵弟子垄断荫补,二者虽不是职事官选,但由于“速于登第”,仍不失为入仕的捷径。《旧唐书》卷八二《李义府传》载高宗时丞相李义府:“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同书卷一一七《严武传》载:“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迁侍御史。”虽然时人对门荫职选有一些异议,但仍是“宰臣贵戚及近侍要官,子弟亲眷,多居美爵。”?29? 投文献赋,是由科举求仕派生的一种方式。科举虽然给文人提供了一条致仕之路,但参加科试者众多,而最后能登科者人数又有限,竞争尤为激烈。在这种情势下。要想在科场上获胜,除修好举业外,还要仰仗于考场外的功夫。如凭借各种社会关系打通关节,投文献赋干谒,以此来获得名公权贵的赏识荐举,从而得到一定的支持。投文献赋是唐代大多数文人在科举求仕过程中一种正常的活动。宋代的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记述云:“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此外,文人投献中还有其它文体,如诗赋、书启,论表等。这种以文学创作进行社会交流公关活动,在有唐一代的科举制试中极为盛行。唐李绰《秦中岁时记》云:“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

?30?

故曰:‘槐花黄,举子忙’。”反映了落第文人在入秋后加紧投文献赋干谒活动的情形。张

搜索更多关于: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的文档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3a669rymm9ersa9r13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