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下).doc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6:44: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下)

(上接《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上)》)

四、戏曲音乐

(一)四大声腔

明代时期受南曲、北曲交融的影响和启发,各地方的声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四大声腔,它们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

昆山腔。

1.海盐腔:产生于着竟海盐,采用的是南北通行的官语,故而受到两京人的欢迎。海盐腔的演唱风格细腻柔婉,海盐腔在明代前期是一种无管弦伴奏的清唱形式。

2.余姚腔:是浙江余姚、慈溪一带的戏文子弟创立的一种声腔,明初时已广为流行。

3.弋阳腔:源于江西弋阳,弋阳腔唱腔灵活自由。

4.昆山腔:发展时间最长,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昆山腔字少腔多、清柔婉转的。 (二)梆子腔

梆子腔又名秦腔,因用枣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是在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多个剧种,后向东演变成梆子腔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演变出各种声腔系统,梆子腔是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它不是以曲牌更替来变化曲调,而是通过板宫的变化的结构方法,它以一个基本曲调做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演,一板一演等来创造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和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梆子腔演奏时,板子,梆子击节造成强烈的节奏感,主旋乐器,板胡很浓厚的色彩性及极强的表现力,无论是表达欢乐时情感的“花音”(也叫“欢音”)还有表达悲哀情调的哭音(苦音)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皮黄腔

皮黄腔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并由此得名,西皮起源于秦

腔,是在弋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般的说就声腔模式而言,西皮腔自由、流畅、明朗,常用于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二黄深沉、柔和,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两者的主要乐器板胡,采用不用定弦法,对两种声腔构成不同色彩对比有一定作用,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歌舞音乐 (一)秧歌

秧歌的最初形成与农民的耕作劳动有直接关系,其曲调来源多为插秧时所唱歌曲,后来人们在表演过程中或与说唱故事或与舞蹈等结合,成为每年正月举办的表演节目,秧歌的历程经理了三个阶段,即从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步向小戏过度,秧歌经过地区不同,而各有特色。河北秧歌淳朴抒情,山东及北部秧歌粗犷豪放,中部秧歌典雅抒情,西部淳朴细腻、节奏自由奔放,具有高厚特点,在这些秧歌中东北秧歌最具有特色,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之外,还有二胡、笛子、竹板等。 (二)东北地方戏、二人转

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基础上结合东北大鼓、皮影戏、河南坠子等民间艺术因素而形成。主要流传于东北三省、河北、内蒙等地。过去的表演形式分为三种:一是二人转,俗称“双玩意儿”,有两个演员,一个小旦,一个小丑。表演时,旦角手持花扇和手帕,丑角则拿霸王鞭与之配合。演员表演时,有歌舞、对唱、齐唱,情绪热烈,幽

默风趣。二是单出头,由一人演唱。三是拉场戏,俗称“拉场玩意”,有固定角色、演员和相应的服饰道具,以丑角旦角为主,其他为辅。二人转的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二胡、竹板、锣鼓等。 (三)囊玛

囊玛是藏族传统歌舞中艺术性和规范化程度较高、流行程度最广的一种古典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囊玛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歌曲和舞曲三部分组成。因子部分由器乐演奏,旋律悠扬古朴,富于抒情性,大部分囊玛的引子部分旋律是相同的。歌曲部分以舞蹈和器乐舞曲为主,无歌曲,节奏明快,情绪热烈。

乐器有笛子、札木聂琴、扬琴、京胡、特琴、根卡、串铃,后来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及时代的发展,伴奏形式也不断的得到丰富。

六、音乐理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音乐著作和戏曲论著,它们相应成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总结,在乐律学论论上朱载发明了“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这一杰出成就使中国古代律学又一次向世界证实,它在这个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一)《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是一篇关于古琴(七弦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徐上瀛是明末虞山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书中提出了和、静、

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况,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中的音质、音色、技巧、方法及演奏者的素养等问题,是古琴演奏与研究的重要文献。 (二)《律曲》

明代魏良辅成书,约于16世纪后期一卷,主要论述学唱条件和方法,五音四声,腔调板演,曲牌风趣,南北曲区别唱曲注意的事项,卫士演唱实践经验的总结,后来的度曲著作常以作为理论根据。 (三)《度曲须知》

明朝沈唐绥著,成书于1573—1620,主要论述南北曲演唱中字音的格律、技巧和方法,包括四声、出字、收音、字头、鼻音、声韵等,是论述南北曲歌唱和作曲的名作。 (四)《新法密律理论》

“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定律数据,由明代乐律家、历算家,朱载提出,约于16世纪70年代,创作出12平均律理论,比欧洲12平均率提出早50年,比巴赫的音乐早近150年,在平均率钢琴曲集之前,这是朱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总结:明清两代的民间音乐得到极大的发展,冯梦龙等文人开始编印、刊行民歌、小调集.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蓬勃发展,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藏族的囊玛等歌舞音乐是我国民间歌舞音乐中的奇葩.说唱艺术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衍生许多新的种类,北方的鼓词和南方的弹词

已日趋成熟.明清戏曲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等四大声腔先后形成,一些优秀的剧目被创作出来,昆曲逐渐发展成全国剧种,清中叶后,昆曲开始衰落,乱弹逐渐兴起.明清的器乐音乐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琵琶、古琴流派众多,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演奏家.器乐合奏艺术更是绚丽多姿。

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下).doc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3h8o8zjtk0ne2d1fovz9epjx24qwd012u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