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 、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2、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 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3、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 ”的方法。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5、 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6、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 、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7、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
8、里德生平着作等身,最重要的着作是 。 9、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10、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2.卢梭将 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1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 、结构和色彩。
1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 ,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3、阿恩海姆以 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14、美术也称造型艺术、 或空间艺术。
15、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 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16、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 。
17、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 、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8、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 、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19、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 。 20、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2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22、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 三大方面。
23、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 ”的美术教育。 2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
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 两方面体现出来。 25、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 。
26、 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与整体练习。
27、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完形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
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 的完形。
2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涂鸦”期、 、“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29、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 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 。 30、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31、 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二、选择题
1、 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A、形式分析 B、描述 C、解释 2、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 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A、听知觉 B、触知觉 C、视知觉
3、屠美如认为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是 的表现。
A、双轴阶段 B、单轴阶段 C、前轴阶段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手工和欣赏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素描 B、绘画 C、色彩
5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6、 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他将其概括为八大类型)。 A.里德 B.阿恩海姆 C.西泽克
7、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8、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B、陈鹤琴 C、张雪门
9、 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A、2-3岁 B、3-4岁 C、4-5岁
10.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 A、绘画能力 B、作画灵感 C、手的控制能力
11、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有 、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画 B、临摹画 C、色彩画
12、民主教育家 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幼儿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
A.陈鹤琴 B.蔡元培 C.陶行知
13、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 在其着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 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 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
A、潘元石 B、潘公凯 C、潘元丰
14、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5、 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蒙台梭利 B、福禄倍尔 C、冈仓觉 16、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分别从智慧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 、创造性成长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A.性格成长 B.感情成长 C.心理成长 17、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18、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和 。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19、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 。 A、成熟期 B、写实期 C、概念期
20、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21、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 A.“概念画”期 B.成熟期 C.形象期
22、 是德国的教育家,德国幼儿园的创始人。他把艺术教育纳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之中,
A.卢梭 B.罗杰斯 C.福禄倍尔
23、对于儿童为什么喜欢绘画,陈鹤琴不赞成“天赋说”和“生理机能说”, 他提出“ ”说。
A.模仿 B.本能 C. 刺激一反应
24、1923年幼儿教育家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25、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 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26、 也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 A.梁启超 B.康有为 C.蔡元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