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知识点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
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
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
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行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 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 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 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审慎行使力 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决策、执行、监督等。 2、提高决策水平的措施:
(1)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依法决策: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二、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全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的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
可。
3、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2)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4、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
5、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精编知识点
(2) 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4)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6、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 8、政务公开的意义: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来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4、树立政府权威的要求:
(1)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
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
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
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叫作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2、 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 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
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精编知识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基本内容:
②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 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④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⑤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
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意义)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 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 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6、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来,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协调各方的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终发挥总揽全局、领导核心作用。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基本方式) 二、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
①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精编知识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 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 主题: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 内涵: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 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坚持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个喜爱那个权益,走共同
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 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哪些?
(1) 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 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书屋,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
事务,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
(3) 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 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
尊正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和正义。
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1、 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
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的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 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4)、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4、人民政协
① 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5、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2、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