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依据
一 、天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1.高标准、高起点、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天门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与天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符合,要与旅游业将来成为天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相适应,与天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滚动发展。
2.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思想。紧紧围绕市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天门市中心城区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佛教旅游资源和石家河文化旅游资源,创造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应突出城区陆羽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两大主题形象,积极参与湖北省旅游市场网络的建立。
3.依托、结合、连动的思想。树立大旅游的观念,依托“侨乡、棉乡、水乡、文化之乡”的美称和陆羽文化、石家河文化、生态农业、自然山水等诸多优势,实现四个结合:即与农业相结合;与市域内外的交通发展相结合;与商贸发展相结合;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环境美化、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寓旅游公功能于一、二、三产业中去,导入人流,刺激消费,实现产业连联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计委、规划、城建、园林、环保、交通、商贸、文化等部门应态农业旅游整体形象塑造和项目建设,使其成为天门旅游发展的拳头产品和旅游产品的著名品牌。
6.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天门市旅游发展要十分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并扩大环境级差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创造一个开放文明、安全整洁、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7. 注重宣传促销的思想。产品一经组合、创造,应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组织整体促销,以提高天门旅游业在湖北省、国内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积极开发日本以及东南亚旅游市场,求得综合的效益。
二 、 战略目标
争取用5年至20年时间,逐步形成独具天门特色的陆羽文化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参与湖北省乃至全国旅游大循环;使天门真正成为省内、国内著名的交通便捷、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多元化的陆羽文化旅游、石家河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旅游、自然山水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国内农贸会议旅游的省级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天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 、 规划依据
1. 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2. 国标GB/T—2000旅游规划通则;
3. 《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纲要》; 4.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湖北省旅游发展纲要》; 5. 《天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0—2020年)》; 6. 《天门市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7. 《天门市农业区划》; 8. 《天门县志》
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与发展现状评估
一、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一)经济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8%左右),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和双休制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经济事业,不仅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旅游产业的地位在全国日益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务院领导明确指示:各地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外资将更多地涌入我国,这有利于我们吸收更多的资金用于各项建设事业,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天门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经济、社会、科技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1999底,天门市辖有22个建制镇,2个集镇及2个国营农场;全市总人口173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26%(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0亿元,第二产业32亿元,第三产业2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5亿元。1999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3元。全市居民消费水平人均2404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354万元。城镇就业率和失业率分别为96.93%和3.07%。
(二)国际、国内旅游环境
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正逐渐成为“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旅游业不仅是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而且成为超钢铁、石油业的世界性第一大产业。目前,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近6亿人次,旅游收入达4230多亿美元,旅游总产值达3.4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10%。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占世界就业总数的1/9;旅游业投资约占世界资本总投资的10.7%;旅游支出占世界消费总支出的10.9%。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促使各国政府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予以考虑。 中国旅游业已经稳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国务院以及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系列决定为加快我国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96年全国共接待海外旅游者达50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亿多人次;旅游创汇额突破10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1600亿,旅游产业总收入2487亿元。位于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亚太经济圈中心的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三)区位环境气候
1. 区位以及自然条件优越
天门市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北部,东毗应城、汉川,南濒江汉黄金水道,与仙桃、潜江隔江相望,西同荆门、钟祥接壤,北枕三峡过境铁路,与京山相连。上通荆州、下接武汉,在江汉平原城市群中具有较强的接纳和辐射能力。全市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58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
天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域北部属于大洪山余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前沿平岗,西部和中部为平原的地带,东部为滨湖地区。境内有四大水系,即东北部的汉北河水系;中部的汈汊湖水系;东南部的沉湖水系及汉江外滩水系。
天门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97~1200mm之间。 2.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9%,人均拥有绿地19.32平方米。天门市已形成以陆羽公园、东湖公园、天门广场、及天门河、汉北河、前后壕、东风支渠,“五水十带”为特色的水乡园林城市格局。
3.大气环境质量高
总悬浮颗粒物、降尘、SO2、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等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气环境质量适宜发展旅游。 4.水环境状况良好
河流、湖泊、水库水质基本未污染(部分河段轻微污染),大多水体生长有野生水草。
(四)旅游资源
天门是享誉海内外著名的“四乡(棉乡、侨乡、水乡、文化之乡)宝地”,为江汉平原的“璀璨明珠”,其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极其厚重,特色鲜明。 1.名胜古迹
据统计,天门市名胜古迹有1000余处,冠江汉平原各市县之首,其中历代文化名人踪迹景点220处、帝王踪点11处、古城址7座、禅林寺庙遗址411处、关坊98处、亭台楼阁105处、名泉22处、名人墓地118处、古渡口40处、教堂11座。 2.革命史迹
天门市有革命遗迹100余处。主要有:彭家垴、徐家嘴、文家墩、佛子山、元帅台、元帅岭、奕棋石、方家岭、观音湖、彭市、岳口、皂市、雷八家、定竹桥、曾家湾、吴刘新场、石河烈士亭,“名震豫鄂”纪念碑;青山、九真烈士纪念碑;佛子山红水堰及15位将军故居等。 3.自然风景
全市计有自然景观286处,主要有天门十景、岳口十景、晴滩八景、五华山八景、东湖八景、天门山等。 4.战争遗址
天门地处鄂中,南拒湘鄂西退路,北扼大洪山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古战场98处。
5.社会风情
主要为民间风俗、工艺品、饮食文化等。 (五)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及建设目标 1.交通规划
(1)公路。规划结合城区西南京赤一级公路、城区公路出入口、市域主要港口汉江、岳口、彭市港及皂市长—荆铁路天门站布局特点,建设城区外环公路出入口,选择皂毛路南段,荷沙路西段与京赤公路设置互通式立交,将城区至岳口、城区至黄潭段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皂毛公路北达“长荆”铁路天门站,另开辟竟钟路经当祥公路至“长荆”铁路天门站通道,形成二条城区至铁路车站联系路。另外保留“天门市汽车客运中心站”,拓建“天门市侨乡客运站”,撤销东湖路中、南段文化宫、城南两简易客运站。
(2)水运。规划保持现有天门河、汉北河航道,桥河达Ⅵ级航道。随着城区水体外循环的建成,将天门河竟陵港区现有货运码头改为游船码头,控制预留汉北河竟陵港区和谌桥河陆羽港区用地。规划期内城区水运物资转由市域汉江岳口港和彭市港运输为主,其间客货经皂毛公路、金彭公路转运。
(3)城市道路。规划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主干路五横四纵,以车辆通行为主。城市道路总长152.94千米,路网密度4.68千米/平方千米,道路总面积439.80公顷,占城区建设用地的13.41%。 (4)水乡园林规划
按照“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生态系统构架,充分利用天门的河湖水系,以造园手法建设城区绿地系统,使“城、园、水”有机结合,形成“城含水、水绕城、城跨水、水穿城、水水通”的水乡园林特色,塑造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特色突出的城市形象。把天门市建成具水乡园林特色、交通迅捷、就业与投资环境良好、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江汉平原北部重要城市。
三、天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评估 (一)旅游业地位
天门市旅游局1999年才正式挂牌刚成立,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大多旅游景点还
未开发,2000年天门市旅游者已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0多万元,占天门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的0.25%,直接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旅游经济在湖北省属于中下水平。 随着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天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旅游发展规划正在制定,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陆羽文化旅游开发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岳口生态农业旅游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陆羽文化旅游项目、石家河文化旅游项目、长寿山风景旅游项目、皂市白龙寺旅游项目正在向海内外招商引资。
(三)旅游业优势
1.城市主题旅游优势明显
天门市是“茶圣”陆羽的诞生之地、生长之地,其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2001年主办全国农贸会展,具有举办大型会展的实力与经验。
2.自然环境、建设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符合当代人的需求 3.人才资源丰富
天门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天门人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人口素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4.交通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 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五个经济区之一——鄂中南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三条重要经济走廊之一--武汉-宜昌经济走廊城镇群的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汉江中游的重要城市之一。区域自然地理上,天门市属于江汉平原向大洪山区的过渡地带,是平原经济和山区经济互相吸引和相互辐射的结合地带。
天门市紧邻318国道和沪蓉国道主干线。境内现有二级公路荷(包湖)一沙(洋)、(武)汉-宜(昌)、皂(市)-当(阳)、京(山)-天(门)、皂(市)-毛(嘴)公路纵横交错;而且湖北省拟建的中部南北向公路干线京赤一级公路、建设中的长(江埠)-荆(门)铁路穿越市域北部边缘,并有汉江流经市域,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市域内部分道路路面损坏严重,期待改善。 5.接待能力
(1)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和档次有了一定的发展。
2000年底天门市城区较好酒店宾馆有9家,中低档次客房床位共有1500张 ,其中星级酒店没有一家。单位招待所及私人旅馆的床位共约700张,目前天门市的年接待能力达到约10万人次。接待设施高、中、低各档次比例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旅游业的专业队伍正在壮大。
1999年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已有两家旅行社开展国内、国际旅游业务。饭店、酒店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正在进行专业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但与湖北省和国家标准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旅游管理以及服务人才尚未形成合理数量与结构。2000年接待旅游人数约为10万人,客源主要是天门市以及周边县市区的省内旅游者,有少量的海外华侨和对陆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日本游客 。
四、天门市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索 1.定位:旅游业的定位不明晰,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未能体现旅游发展需求。 2.体制:旅游体制不够完善,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尚待改善。 3.市场:市场不够完善,形象主题不突出,宣传招徕和市场促销有待加强。
4.旅游人才: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较差,妨碍了旅游自身的良性发展。
5.旅游开发:单纯以资源定开发的观念尚未改变,资源开发、景点建设严重滞后于天门市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