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我国法定传染病
小结:甲类传染病 1.鼠疫 2.霍乱
记忆:老鼠乱窜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不留痕迹
2,隐性感染考点:
1.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常规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有抗体。
3.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正确答案』C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型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4.病原携带者
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
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重要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一般不传染别人 病原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两个因素
致病力包括: 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2.毒力
毒素包括:①内毒素;②外毒素。
毒力因子指如痢疾杆菌的侵袭能力、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溶组织能力、钩虫丝状蚴的穿透能力等,均与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关。 霍乱外毒素
3.数量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4.变异性
病原体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 特异性免疫------精确制导攻击
1.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
包括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
(1)天然屏障作用:
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特异性免疫 精确致导攻击
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仅针对此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其他抗原无作用。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按其表面抗原分为CD4和CD8两个主要亚群 T淋巴细胞
(2)体液免疫:
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致敏→浆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免疫球蛋白) →中和相应的病原体抗原及其毒性物质。 B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分为IgA、IgD、IgE、IgG及IgM5种
IgM出现最早,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 IgG则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1)经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传播。
(2)经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传播。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受感染的接触传播: 如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传播。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如性传播、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一般而言,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域性:我国疟疾多见于南方地区 季节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好发于冬春。 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可受染及发病。
2.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条件、卫生设施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