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资料
1.1 水库基本概况
五虎赵水库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五虎赵村北,与辛店镇交界,距新郑市区12km,是新郑市兴建最早的小Ⅰ型水库之一,控制流域面积68.4km2,加固前总库容924.7万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小型Ⅰ类水库。
五虎赵水库于1957年11月动工兴建,1958年5月竣工。水库主要建筑物有:主坝、副坝、溢洪道及放水管。
大坝属IV级建筑物,原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本次除险加固后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 2007年4月的实测结果,主坝坝顶平均高程为147.35m,坝顶宽5.0m,最大坝高18.2m,坝长250.0m,防浪墙高1.6m,迎水坡坡度1:2.7,采用干砌砂卵石及干砌片石防护,大坝下游坡坡比自上至下依次为1:2.15、1:2.0、1:2.7,采用草皮防护,高程140.7m及135.5m处设约1m宽马道,马道内侧设有排水沟,坡脚设排水棱体,高4.5m。
该水库已运行多年,工程老化失修,目前主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水库大坝坝顶高程防洪能力不满足要求。
(2)主坝上有干砌石护坡松动脱落、损坏严重、局部塌陷,未设反滤层;下游坝坡沉陷,排水沟淤积、倒塌;主坝排水体块石脱落,损坏严重;坝顶路面坑凹不平,防浪墙裂缝,路沿石倾斜、倒塌。
(3)主坝坝基渗流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主坝右坝肩有集中渗流。
2007年12月29日,河南省水利厅豫水管[2007]76号核定五虎赵水库为三类坝。
1.2 库区工程地质
五虎赵水库位于颍河支流沂水河上,地处华北地台南缘,秦岭东延部分的嵩箕山前,
嵩山隆起与华北沉降带的交接地带,区内被第四系所覆盖,总体上看,库区为丘陵地貌。库区地面高程133~147.5m,大坝下游河谷最大宽度约为133m,河谷深约15.0m,为“U”形谷。两岸坡平均坡度基本一致,约为82°。
五虎赵水库上游为浅山丘陵区,耕地外表层为粘土卵石沉积层,地下水位低,工程区内分布地层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物(Q3a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Q4al)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r)。含水层主要为上更新统(Q3)黄土状低液限粉土和砂砾石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地下径流的方式向河谷排泄。
水库库区及坝址附近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低液限粘土、砂砾石、含细粒土砂,两岸黄土覆盖厚度20m—30m,坝址河谷页岩出露,库区为侵蚀性黄土深沟,宽度100m左右。
勘探深度范围内,第①层压实填土平均渗透系数为4.51E-04,为中等透水层;第②层低液限粉土平均水平渗透系数为3.64E-04,为弱透水层;第③层粉砂平均水平渗透系数为
3.48E-03,为中等透水层;第④层砾石层平均水平渗透系数为6.53E-02,为强透水层;第⑤层低液限粉土平均水平渗透系数为3.13E-04,为弱透水层;第⑥层低液限粉土平均水平渗透系数为3.76E-05,为微透水层。
库区地震活动强度低,依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域地震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0.15g,50多年来,未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现象。
2 主坝防渗设计方案初选
针对主坝坝基、坝肩和坝体存在的渗漏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安全、经济的原则,结合工程附近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和当地建筑材料的生产情况,根据国内经验和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出了以下三种可行的防渗方案:
方案一:高压喷射防渗墙防渗 方案二:复合土工膜防渗
方案三:粘土截流墙垂直防渗和粘土斜墙防渗
3 防渗方案的设计
3.1 高压喷射防渗墙方案
由于砂砾石粒径比较大,高喷防渗墙设计为旋喷“柱”墙套接结构,有效成墙厚度
0.6m,采用单排布孔,施工时采用2序孔施工,采用旋喷灌浆方式,即先按2m孔距做一序孔,形成第一道“柱”墙,再做中间的二序孔,将孔距加密到1.0m,,形成第二道“柱”墙,与一序孔形成的“柱”墙套接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渗帷幕墙结构。灌浆完成后,坝体内未灌浆孔须用粘土球回填并捣实。
钻孔设计均位于坝顶,灌浆轴线与坝轴线保持一致。灌浆范围从主坝桩号0-198至0+000,灌浆轴线总长198m,副坝主坝桩号0+225至0+349,灌浆轴线总长124m,河床坝段设计,钻孔向下伸入透水砂砾石层以下深度为1.5m,向上伸入坝体2.0m;两岸坝肩,向上伸入坝体2m,向下灌深随基础变化而变化。
防渗墙最大水力坡降:J=Hmax/B=18.2/0..6=30.3<[J]=80 故厚度满足渗流稳定要求。
3.2 复合土工膜防渗方案
3.2.1 坝基复合土工膜设计
施工方法:首先在大坝迎水坡脚上游15m处用袋装土填筑一道约1.5m宽的围堰,围堰长156m左右,高8m左右。将围堰下游的库水排干,在迎水坡脚处开挖一道底宽60cm的梯形槽,上下游两侧坡比均为1:0.5,深挖至透水砂砾石层以下1.5m,平均深约为13.5m。将土工膜铺入槽内,而后回填粘土并夯实。其中,选定的土工膜为两布一膜,其规格为300g/m2/0.5mm/300 g/m2。土工膜布置见“主坝复合土工膜布置示意图”。
3.2.2 坝坡复合土工膜设计
水库上游坝坡防渗体结构由复合土工膜、保护层及护坡组成,为确保反滤、排水系统始终保持正常工作,对表面防护和复合土工膜的固定采取如下措施。为防复合土工膜被刺破,复合土工膜下面先铺10cm厚的粗砂,平整后再铺复合土工膜,在复合土工膜上再铺10cm厚的粗砂,20cm厚的碎石,再用30cm厚的干砌块石护坡。复合土工膜铺设整个上游坝坡面,在坝顶、坝坡两岸处各挖一道深1.0m,宽0.5m的沟固定土工膜。选定的复合土工膜为两布一膜,规格为300g/m2/0.5mm/300 g/m2。
132
51.8 198
图1 复合土工膜形状示意图
由于复合土工膜与土石介质间的摩擦系数及土石介质间的摩擦系数将影响防渗体的稳定,必须复核复合土工膜与坝坡、复合土工膜与保护层的抗滑稳定性。
当采用较厚的土料保护层时,其稳定分析需进行较为繁复的试算过程,求出不同水位、不同滑动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从中找出最小安全系数,以判别是否稳定。由于本水库防渗土工膜垫层及保护层采用了粗砂,因此在作稳定分析时,主要是考虑保护层是否会沿塑膜滑动。 本工程的膜上保护层有良好的透水性。又设有落水排水措施,当水库水位骤降时.浸润面与库水位将能同步下降。只需按潮湿状态来考虑,此时膜与过渡砂层接触面的抗滑安全系数按下式求得
?wAcos?ffK==
?wAsin?tg? 式中
?w— 保护层材料的湿容重
A — 保护层体积
? — 上游坝面坡度角
f— 塑膜与过渡层的瘁擦系数,按表3取值
砂 粒 径 膜 料 0.7 mm 3 mm 5 mm 10 mm PE 取
0.532~0.7 0.554~0.754 0. 525~0.81 表1 摩擦系数取值表 0.649~0.839 f=0.55
则 K=0.55=1.485>1.25
12.7满足稳定要求。
3.3 粘土截流墙垂直防渗和粘土斜墙防渗方案
3.3.1 粘土截流墙设计
施工方法:首先在大坝迎水坡脚上游18m处用袋装土填筑一道约1.5m宽的围堰,围
堰长160m左右,高8m左右。将围堰下游的库水排干,在迎水坡脚处开挖截流槽,上下游两侧坡度均为1:0.5,深挖至透水砂砾石层以下1.5m,平均深约为13.5m,截流墙厚选用坝前水深18m的0.2倍,即3.6m。而后采用回填粘土并分层夯实。 3.3.2 粘土斜墙设计
粘土斜墙是利用靠近坝体上游坡用粘土土料填筑斜墙作为防渗体的加固方式。本工程设计方案为斜墙顶宽1.5m,底宽10m,外侧坡比与原坝坡一致,为1:2.7,内侧坡比为1:2.2。齿槽顶宽10m,底宽5.5m,深度2.5m,两侧坡比为1:0.7。粘土斜墙的压实度需大于或等于97%,压实后的渗透系数K≤1E-05cm/s。斜墙布置见“主坝截流墙及斜墙布置示意图”。
粘土斜墙底部的水力坡降:J=Hmax/B=18.2/10=1.82<[J]=3;粘土斜墙中部的水力坡降:J=H/B=9.1/5.5=1.65<[J]=3 故粘土斜墙厚度满足渗流稳定要求。
4 工程量计算
4.1 高压喷射防渗墙方案
计算方法:由坝基高喷灌浆纵剖面图知:纵向比例1:1000,横向比例1:300, 可由图中得钻孔区域的面积A1,钻孔孔距为1m, 由此得到钻孔进尺为 0.3 A1;同理灌浆面积也为0.3 A1。
表2 高压喷射防渗墙方案工程量清单
编号 项目 单位 土类 m 压实填土 数量 图中面积(A1) 10169 钻孔进尺 3050
1 高喷防渗 钻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