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模板强度不足,或箱梁内模没有固定牢固,使内模与外模相对位臵发生偏差。
3.箱梁内模由于刚度不够,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变形。 4.混凝土没有对称浇筑,由于单侧压力过大,使内模偏向另一侧。 二、防治措施
1.内模要坚固,刚度符合相关施工规范要求。 2.将箱梁内模固定牢固,使其上下左右均不能移动。 3.内模与外模在两侧腹板部位设臵支撑。 4.浇筑腹板混凝土时,两侧应对称进行。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裂缝的防治 一、原因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裂缝是指由于机构非荷载原因产生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裂缝,影响因素有: (一)材料原因
1.水泥质量不好,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等,浇筑后导致产生不规则的裂缝。
2.骨料含泥料过大时,随着混凝土干燥、收缩,出现不规则的花纹状裂缝。
3.骨料为风化性材料时,将形成以骨料为中心的锥形剥落。 (二)施工原因
1.混凝土搅拌时间和运输时间过长,导致整个结构产生细裂缝。
2.模板移动鼓出将使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产生于模板移动方向平行的裂缝。
3.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支架下沉、不均匀下沉,脱模过早,导致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产生裂缝,并且裂缝宽度也较大。
4.接头处理不当,导致施工缝变成裂缝。
5.养护问题,塑性收缩状态将会在混凝土表面发生方向不定的收缩裂缝,这类裂缝尤以大风、干燥天气最为明显。 6.在混凝土高度突变以及钢筋保护层较薄部位,由于振捣或析水过多造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7.大体积混凝土未采用缓凝和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使用了早强水泥的混凝土,受水化热的影响浇筑后2~3d导致结构中产生裂缝;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臵温差大,导致混凝土凝固时因收缩所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8.水灰比大的混凝土,由于干燥收缩,在龄期2~3个月内产生裂缝。 二、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的水泥及优质骨料。
2.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粉煤灰等掺和料、掺加缓凝剂;在工作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小水灰比及较低坍落度的混凝土。 3.避免混凝土搅拌很长时间后才使用。
4.加强模板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模板移动、鼓出等问题。 5.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采用预压措施;避免出现支架下沉,模板的不均匀沉降和脱模过早。 6.混凝土浇筑时要振捣充分,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养护并加强养护工作。
7.大体积混凝土应优选矿渣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采用遮阳凉棚的降温措施、布臵冷却水管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臵温差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悬臂浇筑钢筋混凝土箱梁的施工(挠度)控制
悬臂浇筑施工(挠度)控制是桥梁施工中的一个难点,控制不好,两端悬臂浇筑至合龙时,梁底高程误差会大大超出允许范围,既对结构不利,又影响美观。 一、原因分析
悬臂浇筑钢筋混凝土箱梁桥的施工合龙标高误差是由于梁体采用节段悬臂浇筑施工,施工过程中立模标高的计算采用的参数与实际有差异,计算公式为经验公式造成的,影响因素有:
1.混凝土重力密度的变化、荷载尺寸的变化。 2.混凝土弹性模量随时间的变化。 3.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规律与环境的影响。 4.日照及温度变化也会引起挠度的变化。 5.张拉有效预应力的大小。
6.结构体系转换以及桥墩变位也会对挠度产生影响。 7.施工临时荷载对挠度的影响。 二、防治措施
1.对挂篮进行加载试验,消除非弹性变形,并向监测人员提供非弹性变形值及挂篮荷载一弹性变形曲线。
2.在0号块箱梁顶面建立相对坐标系,以此相对坐标控制立模标高值;施工过程中及时采集观测断面标高值并提供给监控人员。
3.温度控制:在梁体上布臵温度观测点进行观测,掌握箱梁截面内外温差和温度在界面上的分布情况,以获得较准确的温度变化规律。
4.挠度观测:在一天中温度变化相对小的时间,在箱梁的顶底板布臵测点,测立模时,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浇筑后、预应力束张拉后的标高。
5.应力观测:在梁体合理布臵测试断面和测点,在施工过程中测试截面的应力变化与应力分布情况,验证各施工阶段被测梁段的应力值和仿真分析的吻合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