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作者:陈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7期
摘要:本文浅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总结出异同,最后探讨人性论对教育的启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80-02 人性论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人性论上,孟子和荀子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但他们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不同观点。所谓人性,是指人作为一类存在物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1] 一、孟子“性善论”
战国时期,孟子承袭了孔子人性论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从此,开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之争。
1.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性善的萌芽。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中固定存在着四种善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有这四种心的人方能称之为“人”,无此四种心者就是“非人”。人与禽兽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有无仁义道德。四心是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2.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它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不是后天养成的。孟子认为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四端”是指“仁”、“义”、“礼”、“智”。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人会从内部自然地扩充,就像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花蕾会自己长成花,所以人们要深入发掘自己“善”的潜质。
3.孟子曾提出在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培养下,不断改善人的善性。他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孟子认为成为圣人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也能改变人的习性。 二、荀子“性恶论”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先秦人性论者的最著名的代表。他在孟子研究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建立了新的人性论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