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7:59: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 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4)避免量程限制: 3.控制变量

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需要实验者控制。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

4.论述实验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答: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内部效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当实验结果未受到任何其他变量的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明确时,实验的内部效度则是高的。反之,内部效度则是低的。 影响因素: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例如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存在被试的选择偏性的话,那么实验结果就会发生混淆,从而降低内部效度。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比如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5.核对清单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的八大问题是什么?

答: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核对,以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不同,并能够尽力解释这些不同。

通常,清单上共有八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分别针对实验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出的,它们为: 读完引言后,回答:

1.该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3.如果由我来验证这个假设,我是否会像作者这样设计实验?写下你的方法的主要思想。 读完方法后,核对:

16

对问题3的回答,你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4(a).我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吗?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 4(c).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比较我与作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的差异后,回答下一个问题:

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能得到怎样的预期结果? 读完结果后,核对:

我的预测与作者的结果之间的异同。 如果不同,请从问题6开始回答。 如果相同,请回答问题7(a) 和7(b)。 核对后,回答:

6.实验结果如我所料吗?

如果和我的预期不同,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或者我的预测错了,或者作者的研究结果不可信。可能其方法不当,不能充分验证假设或介入了无关变量。若果真如此,可以改进方法来重做研究。 7(a).我会怎样解释此实验结果?

7(b).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能得出的意义和启发是什么? 读完讨论后,核对:

在解释结果方面,我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8(a).我的解释与作者的解释,哪一个能更好地说明数据?

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要迷信作者的解释。他们也可能会出错,因为讨论时作者的自由度很大,他们的结论可能夸大而不被数据支持。

8(b).我的与作者的解释中,哪一个更有意义、更能启发其他研究者?

6.请阐述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

答:按照美国心理学会2001年的《APA出版手册》(第五版)中的描述(这本出版手册已被美国大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一份标准的实验报告的各个关键部分应该以固定的页码顺序排列如下:

1、封面包括文章的题目、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及行文标题。 2、第二页包含短标题、摘要及关键词。

3、实验报告正文从第三页开始,首先是文章的完整题目,紧接着是引言。写完引言后,紧随方法部分,无须换页。需要注意的是:正文中不要直接出现图表,只需在相应位置标注出图表编号即可,所有图表的详细内容都在正文之后另行打印。

4、在讨论部分之后,另起一页写参考文献。

5、最后需要另起一页,开始报告正文中涉及的图和表,先表后图。

7.试举一例说明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的关键性。

答:反应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论文,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这对于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速度-准确性的探讨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心理实验的信度。在邓克的盒子问题以及在亚当森的实验中,都说明了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度。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

8.什么是加因素法?

答: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

17

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斯腾伯格用加因素法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并得出了一系列有力的实验结果。加因素法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9.试述感觉阈限测量的三种基本方法。 答: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具体作法如下: 3.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主试则记录每次调节的结果。

10.试述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答:信号检测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 而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心理学上的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总之,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仅仅是噪音背景;或者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和噪音(N)分布,前者也常常简称为信号分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

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两个分布都呈正态。信号的心理感受强度可以用两个分布之间的距离来描述。同样,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间的距离也可以作为心理物理学实验中对被试感受性的衡量指标,这被称为辨别力指标(d’)。

11.试述过滤器理论。

答:过滤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之一,过滤器理论可以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1)早期选择模型。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

(2)中期选择模型, 又称为衰减模型,是由特雷斯曼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3)晚期选择模型, 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多依奇和多依奇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

18

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

12.请评述注意的研究方法

答: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方法是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其实,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这种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2)搜索范式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该范式反映了很多实际环境中出现的信息超负荷现象,它在两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比较突出的贡献:(1)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3)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这种范式对于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很有用。

(4)双任务范式关注的是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5)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由于脑电图技术只是在完全清醒条件下对人的注意进行生理分析,而未真正涉及注意的本质,所以现在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更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13.论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答: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主要的方法如下:

(1)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由雷伯(1967)首次提出的。它特点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2)序列学习范式,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并考察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的变式众多,其中有三项任务最具典型意义:a.序列反应时任务, b.矩阵扫描任务, c.序列预测任务。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先由布罗德本特引入内隐学习领域。

(4)信号检测范式,它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

综上,内隐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注重对不同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隐学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基本上还是处于任务分离逻辑的阶段。而加工分离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尝试,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19

搜索更多关于: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的文档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59oj4xa3v6tzp834d3b207lq1bbd101ehq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