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翻译心得
王艳萍
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途中遇到很很多困难。一开始的时候绞尽脑汁地想啊,组织啊,觉得太费劲了。但是慢慢的,我总结了一些翻译的方法。下面我简短地将它们总结如下:
1.长句尽量改短,语序调整为汉语习惯
英文中经常出现很长的句子,这些句子读起来本身就很难理解了,如果翻译的时候不加改动,那就不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也就不怎么译得通。就算最后真的翻出来了,也许也是存在问题的。冗长的复句,可能包含了主句、分句、形容词组、副词组等等。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一句地翻,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我利用了学过的断句法。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怎样断句,怎么组合排列?我们就必须正确挑出它的主句、分句和词组等。
比如说当看到句子“Conferences and conventions also present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competitors and to take advantage of information, often first-hand and very recent, presented at meetings.”时,感觉看了一遍之后,明白它的大体意思,但是想要把它组织起来,就要好好思考,整理一下句子的结构了。我的方法是:先把逗号前面的这句话翻译出来,然后后面的“often first-hand and very recent, presented at meetings”显然是对前面“information”的解释,在句子中做补语,这样一来,句子就翻译出来了。
2.词语的多样性
像这种外国经济书籍,出现的生词也超多,加上平时我的单词量本来就不够,所以一句话里面说不定就要查好几次词典,而且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就算查出来单词的意思也不一定能够译得出来。所以需要自己的揣摩与猜测。比如说:“These types of events often facilitate the building of strong relations.”中的building,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建筑物,一个是建立。那么在这句话中,我单单看这个词的时候认为是建筑物的意思,但是发现这样翻译的话句子就读不通了,所以我想起了它的另一个意思,往里一套,发现能读的通了。
3.公司名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碰到了无数个公司名称,如:Microsoft,PC manufacturers,Apple Computer,DEC, HP, Data General,Compaq等等很多。所以在译的过程中总是会想是不要译好还是译出来好。有时候觉得不要翻译比较简单合适,但是有的地方看来又需要把它译出来,后来,我把它们统一都翻译了出来。
4.外国经济学著作比较难
我觉得小说或者是记叙文,故事等作品翻译起来会比较简单,比较有意思,不会让人感觉乏味。经济学文章冗长,难理解,生词很多,一般都是专业性的词语,词典里都查不到,所以翻译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地方需要自己猜测和揣摩。
5.文章过长,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思想疲惫
文章这么长,令人看了头晕眼花的,让人看了都没有心情翻译下去。所以我有时候就一天只翻一页,或者翻了一页后歇一会儿。但是问题出来了,这样的话虽然不会使人有之前那种强烈的厌倦感,但是比较容易导致前后衔接的不通畅。本来前面翻得好好的,一会儿歇下来,前面的内容有好多忘记了。后来我又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一天翻三页,到了第二天,翻
译之前先把前面的内容浏览一遍,然后再开始翻,这样效果好多了。
6.文中的错词很多,导致句子意思不连贯
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错的词语,也许是文章格式转变的时候出现问题的吧?有些错词经过自己猜测其意思,修改过来了,而有些无论怎么改都不对。像这样的问题,有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并不大,可以跳过,但是有些确实句子中的关键词,没有它,这句话根本翻译不出来。这是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客观的困难。
7.理解与适当的补充
总的来说,汉语比英语环保,翻译过来的汉语占据的存储空间一般都比英语小。但是有些时候英文只需几个单词,或者一个前缀,翻译成汉语却要解释半天,而且都不一定能有英语那种效果。这就要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补充。
整篇文章翻译下来,我受益匪浅。我总结了一些方法经验,便于在以后翻译的时候可以作参考。
1. 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而表达式理解的目的和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2. 若文章较短,先通读全文,理解其大概意思;若文章很长,那么就分块或分段进行略读,
掌握大意。
3. 分清句子结构,理出句群,找出各分句之间的关系。
4. 另外,在词义的选择方面,由于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在词典中给出的解释也
未必全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搭配关系以及单复数关系来确定它的意思。另一方面,在“忠实”的原则下,如果词典中的释义显得不“通顺”,那么为了“忠实”与“通顺”的统一,我们就必须立足于原意,对其加以适当的引申。
5. 为了满足汉语表达习惯的需要,在翻译时,常需进行词类的转换,如:名词变动词,形
容词变动词,副词变名词,名词变副词,介词变动词,副词变动词,动词变名词等。 6. 为了译文的语句通顺,我们要进行适当的词汇增减,但是也不可盲目地进行增减,造成
“多译”、“漏译”。
7. 此外,英译汉还应该熟悉汉语语言。翻译涉及到的,除语言之外,还有文化,而且文化
所涉及的范围广而又广,但仅就语言而论,所谓熟悉汉语语言主要是指对汉表达方式掌握得好,汉语的表达方式突出体现在词语的搭配和句子的组织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