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单 (1)气质材
自我调控系统○单 ○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不可遏止型(兴奋型) 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 活泼型 安静型 弱型(抑郁型) 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 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 胆汁质:讲明道理,耐心说服,和蔼地教育他们遇事要沉着,做事持之以恒,学会自制 多血质:严格要求,教育他们保持稳定的兴趣,做事专心致志,敢于直面困难 粘液质: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新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合作能力
抑郁质:给予关怀和帮助,绝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鼓励其参加活动,树立自信,消除胆怯和
害羞的心理
(2)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环境。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单: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认知风格:个人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
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4)自我调控系统
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46
③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 2.社会文化因素 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因素(民主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①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②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③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④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⑤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⑥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⑦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五)人格特质理论○单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人格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
个人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5-10个 次要特质: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 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认知能力 晶体智力: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六)人格类型理论○单
1.希伯克利特——气质类型学说(见上) 2.内-外向人格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六种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5.A-B型人格理论(弗里德曼)A型: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B型:较松散,与世无争 (七)人格发展理论○单
47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人格结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口腔期(出生-12~18月)、肛门期(12~18月-3岁)、性器期(3-5)、潜伏期(5-12)、生殖器(12-成年) 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0-1.5):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 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耻感 培养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意志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 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 成年中期(25-50):繁殖感对停滞感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 成年晚期(50-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避免绝望 (八)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
一般能力(智力):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②根据能力的功能
认知能力: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③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仿能力: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
创造能力: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④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液体能力: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0岁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48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一直在发展,只是25岁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 3.智力及其理论
(1)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2)智力理论:
①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人类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人的基本理论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②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由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七种智力成分构成。 ③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智力的内容是智力的对象或材料,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品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的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体系、转换、蕴含 ④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五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一、无心理疾病;二、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简可能性不大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情景治疗、认单:焦虑症(肌肉放松、系统脱敏)
49
知疗法)和网络成瘾。
治疗网络成瘾主要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强化干预、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法、替代、延迟满足法、团体辅导法(+) 三、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试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四、心理辅导的途径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有: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五、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P248
六、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③尊重和理解学生原则;④学生主体性原则;⑤个别化对待原则;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七、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
压力与挫折(+)p252 一、压力源的种类:
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心理性压力源: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要求人们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的情景和事件
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迁移,是从一种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和文化背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