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座位深度
D.靠背和扶手高度 E.座位高度
16.固定性上肢矫形器种类包括( ) A.手指制动器 B.手部制动器 C.腕部矫形器 D.肘关节矫形器 E.肩关节矫形器
17.矫形器的临床应有程序有( ) A.临床检查
B.制定矫形器处方 C.安装前后的训练 D.调整和维修 E.定期复查
18.制定假肢处方应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 ) A.截肢者的全身情况、性别、年龄 B.残肢条件、关节功能、并发症 C.生活环境、交通条件 D.文化程度、就业
E.假肢费用来源、假肢更换、维修条件 (三)填空题
1.社区康复护理环境包括、和。 2.社区康复类型分为、、、。
3.偏瘫患者应尽可能少用体位,而体位能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人。 4.体位转换的方式分为、、和。 5.助行杖分为、、和四种基本类型。助行架分为和两大类。 6.手杖为一只手助行走的工具有和两种。 7.常用的腋杖步行包括、和。 8.腋杖步行的三点步行顺序为→。 9.步行周期根据下肢步行时的位置分、。 10.选择普通轮椅时应考虑、、、、和。 11.推轮椅的技巧包括、、。 12.矫形器一般可分为、和。 13.装配假肢的理想条件应考虑、、、、和。 14.作业治疗的原则是、、,而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作业活动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患者需要。
1.A 2.B 3.D 4.D 5.A 6.C 7.D 8.C 9.D 10.D 11.D 12.D 13.D14.D 15.B 16.C 17.A 18.A 19.B 20.D 21.A 22.C 23.D 24.B 25.C 26.B 27.D 28.B 29.A 30.C 答案解析
题目5,因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颈部损伤患者体温调节有障碍,居室内温度要有调节的可能。题目7,聋哑儿康复中心属于社区康复类型中的专科型,其康复设施和管理机构较为集中。题目12,间歇导尿要求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导尿时膀胱内尿量不能超过500 mL。题目13,留置导尿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护理措施,但极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题目20,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题目22,偏瘫患者仰卧位时足底不应放置任何东西,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题目31,矫形器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减轻轴向承重,指改变承重部位,改变病变肢体或肢体的承重负荷。 1.ABC 2.ABD 3.ABCDE 4.ABCD 5.ABCDE 6.BCDE 7.ABCD 8.ABCDE 9.CDE 10.BCDE 11.ABC 12.ABC 13.ABCD 14.ABCDE 15.ABDE 16ACDE 17.ABCD 18.ABCDE [答案解析]
题目1,社区康复护理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社区康复护理环境、基础护理技术、社区康复护理专业技术。题目12,手杖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如偏瘫患者的健侧;平台杖适用于类风湿或严重外伤导致手关节损害严重、不宜负重者。题目16,上肢矫形器按功能可分为固定性(静止性)上肢矫形器和功能性(可动性)上肢矫形器,肘关节矫形器属于功能性(可动性)上肢矫形器。 (三)填空题
1.社区设施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 2.专科型、综合型、联合型、松散型 3.仰卧位、患侧卧位
4.自动体位转换、助动体位转换、被动体位转换 5.手杖、腋杖(拐杖)、前臂杖、平台杖、步行式 6.单足手杖、多足手杖
7.三点步行;四点步行;摆至步和摆过步 8.患腿和两侧腋杖同时伸出、健腿迈出 9.支撑相、摆动相轮式
10.座位宽度、座位深度、座位高度、靠背高度、扶手高度、其他辅助物件 11.后倾轮椅、上下台阶、上下楼梯
12.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脊柱矫形器
13.残肢长度、皮肤、皮下组织、压痛、畸形、残肢定型 14.循序渐进;从轻到重;从简到繁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康复环境:是由社区康复医护人员和心理医生针对康复的需要康复对象采取一系列的心理相关措施而必须的环境。
2.体位:是指人的身体位置,即根据医疗、护理需要,采取能保持身体姿势的位置。
3.主动转移:是指患者根据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转换移动,使身体达到并保持一定的姿势。
4.助动体位转换:指患者在外力协助下,通过主动的努力而完成体位变换的动作,并保持身体的姿势和位置。 5.被动体位转移:是指在外力协助下或直接搬动摆放,使患者身体达到或保持一定的姿势。
6.主动转移技术:是指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动作,要求患者至少应具备一定的伸肘功能以完成支撑动作。
7.助行器:辅助人体稳定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和设备。
8.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再次足跟着地所经过的时间。
9.矫形器:是用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矫正畸形,增强其正常支持能力,治疗骨关节及其神经肌肉疾患,补偿其功能的支具、支架、夹板等器械的总称。
10.假肢:是为截肢者恢复原有肢体的形态或功能,弥补肢体缺损,代偿已失去肢体的部分功能而装配的人工肢体。
11.假肢处方:是患者截肢后,经过一系列假肢装配前的准备性训练、临时性假肢安装残肢定型后,为了给患者安装上理想的永久性假肢而制定的要求规则。 (五)简答题
1.营养与饮食训练的方法
(1)患者取半坐位或半卧位,身体靠近餐桌,卧床患者取健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将食物及用具放在便于取用的位置,必要时将碗、盘用吸盘固定。
(2)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用健手将食物放在患手中,再由患手将食物放于口中,以训练患手、健手功能的转换。
(3)患者若为视觉障碍,可将食物按/顷时针方向摆放,并且告知患者食物的种类和口味。
(4)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必须先做吞咽功能的训练后再进行进食训练。要先用浓汤类或半固体类的食物,每次食物量不宜过多,并尽量放在舌后部,饮水要用吸管,并防止呛咳。
(5)患者单手用勺进餐时,为了便于患者单手抓握进餐用具,可将餐具手柄加粗或使用辅助用具。使用较深的碟子或在碟子上加个碟档,可防止饭菜被推出碟外,且易于将饭菜盛人勺内。为防止吃饭时碗或盘子在桌面上滑动,可在碗或盘子下面垫一块胶皮或一条湿毛巾以固定。 (6)用带叉的两用勺吃饭较容易、方便。
(7)在进食训练过程中,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2.助行器的选择
单足手杖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多足手杖可有三足或四足,多用于平衡能力欠佳、用单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腋杖适用于一侧下肢完全不能负重或仅能部分负重的患者。前臂杖适用于握力差、前臂力较弱但又不必用腋杖者。平台杖适用于类风湿或严重外伤导致手关节损害严重、不宜负重者,改由前臂负重,把手起掌握方向的作用。步行式助行器适用于上肢功能完善,下肢功能损害轻者或久病卧床刚开始练习行走的患者。轮式助行架适合于上下肢功能均稍差的患者。 3.助行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1)使用腋杖时应让患者认识到靠腋垫负重会损伤臂丛神经,因此应该用把手负重。腋垫应抵在侧胸壁上,并使腋杖与躯干侧面成15o角。
(2)患者下床行走前,应先进行可增强手臂及肩膀肌肉力量的训练,如举哑铃、砂袋或两手撑起上身。
(3)助行器足端应有橡胶底垫,以增强助行器的摩擦力和稳定性,橡胶底垫应为宽面、有凹槽,吸附力强、弹性好。每次使用前应检查橡皮底垫及镙丝有无变形或损坏,如有损坏应重新更换。 (4)避免在地面潮湿、光线不足及有障碍物时行走,以免滑倒或绊倒。 5)使用助行器时应穿着袜子,且应避免穿着拖鞋或高跟鞋。
(6)患者第一次下床使用助行器时,须有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在旁协助或指导。经过锻炼后渐进性增加行走的活动量。
(7)患者站立时,助行器底部放置于脚尖前10cm再向外侧10cm处,行走前应先站稳,步伐不宜太大,眼睛应向前看,勿向下看。 (8)防止压疮。 4.轮椅的使用
①打开与收起;②自己操纵轮椅:前进、倒退、上斜坡、下斜坡、大轮平衡技术;③轮椅转移:床—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床之间的转移。 5.使用矫形器的护理
(1)装配前的护理:①心理护理;②健康教育;③指导患者正确着装。 (2)装配后的护理:①指导和训练患者正确使用矫形器;②确保足够的佩戴时间;③预防压疮;④保持局部清洁;⑤矫形器的保养。
6.早期使用临时性假肢的优点
①早期训练站立;②减少残肢肿胀,加速残肢定型;③在临时假肢使用过程中,可以了解个人的装配特点,选择假肢装配的最佳方案,以保证永久性假肢的装配质量;④早期开始假肢使用训练,为永久性假肢的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7.使用假肢的护理
(1)截肢前的社区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②消除患肢肿胀;③增强残肢的耐受性;④增强残肢近端肌力;⑤防止残肢近端关节挛缩;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⑦加强健侧肢体的活动。
(2)截肢后的社区康复护理:①评估患者;②防治残肢肿胀;③保持正确的残肢体位;④早期进行运动康复。 (3)装配假肢后的护理:①假肢的穿戴;②功能训练;③使用训练;④残端的保护;⑤假肢的维修和保养;⑥心理护理。 (六)论述题
1.社区康复护理的基本技术及意义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社区康复护理环境、基础护理技术和社区康复护理专业技术。社区康复护理环境包括社区设施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基础护理技术如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与临床其他专科护理基本相同。社区康复护理专业技术有帮助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的技术、假肢和矫形器使用的护理、助行器使用的护理等。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应根据康复护理评定结果,以患者功能训练为中心,采取适当的康复护理技术,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2.助行器使用的护理 (1)心理护理;
(2)选择适当的助行器,助行器的选择就根据:①身高、体重和年龄;②握力和上肢的力量;③平衡能力;④下肢负重能力;⑤步态;⑥力量;⑦社区环境;⑧生活方式;⑨认知能力。 (3)教会患者正确调节助行器的长度。
(4)训练患者行走的正确步态:①手杖步行:两点支持步行、两点一点交替步行;②腋杖步行:三点步行、四点步行和两点步行、摆至步和摆过步;③前臂杖步行;④助行架步行;⑤上下楼梯:单杖上下楼、双杖上下楼。
(5)注意事项:①使用腋杖时应让患者认识到靠腋垫负重会损伤臂丛神经,因此应该用把手负重,腋垫应抵在侧胸壁上,并使腋杖与躯干侧面成15o角;②患者下床行走前,应先进行可增强手臂及肩膀肌肉力量的训练,如举哑铃、砂袋或两手撑起上身;③助行器足端应有橡胶底垫,以增强助行器的摩擦力和稳定性,橡胶底垫应为宽面、有凹槽,吸附力强、弹性好,每次使用前应检查橡皮底垫及镙丝有无变形或损坏,如有损坏应重新更换;④避免在地面潮湿、光线不足及有障碍物时行走,以免滑倒或绊倒;⑤使用助行器时应穿着袜子,且应避免穿着拖鞋或高跟鞋;⑥患者第一次下床使用助行器时,须有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在旁协助或指导,经过锻炼后渐进性增加行走的活动量;⑦患者站立时,助行器底部放置于脚尖前10 cm再向外侧10 cm处,行走前应先站稳,步伐不宜太大,眼睛应向前看,勿向下看;⑧防止压疮。 3.使用轮椅的护理:
(1)轮椅的适应症:①脊髓损伤;②下肢伤残;③颅脑疾病;④老年和体弱多病。 (2)选用轮椅时的注意事项
1)安全性:首先要注意安全,刹车可靠,车轮不能松动易脱,座位、靠背、扶手牢固,重心正确,不易倾倒的轮椅。坐不稳的患者或下斜坡时要给患者束腰带。行进时速度缓慢,并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2)患者的操纵能力:患者须无智能障碍,驱车手的力量应能推动本人体重的1/25~1/30,两手或脚的协调也应符合驱动的要求。
3)轮椅的重量:以结实和轻巧为好,如完全由患者自己驱动,并有可能自己搬运时更应选用轻型轮椅。若由辅助人员推动则重量稍大也无妨。电动型轮椅很重,但因无需患者用力操作,需要时可以选用。
4)使用地点:室外专用轮椅尺寸可稍大,室内外公用轮椅或室内专用轮椅尺寸宜稍小。住宅的宽窄、地面是否平整亦应考虑。
5)舒适性:用轮椅的患者往往长时间坐在轮椅上扶手、脚踏板是否平整和舒适。 6)价格:应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因此要考虑座位、靠背、
7)外观:轮椅虽不是艺术晶,但大部分时间伴随患者,不仅在室内,而且也在室外使用。因此对外观要有一定的要求,以免加重残疾者的精神压力。 4.使用假肢的护理
(1)截肢前的社区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②消除患肢肿胀;③增强残肢的耐受性;④增强残肢近端肌力;⑤防止残肢近端关节挛缩;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⑦加强健侧肢体的活动:上肢训练、下肢训练。.
(2)截肢后的社区康复护理:①评估患者;②防治残肢肿胀;③保持正确的残肢体位;④早期进行运动康复。 (3)装配假肢后的护理:①假肢的穿戴:壳式假肢的穿戴;骨骼式假肢或吸着式假肢的穿戴;假手的穿戴;②功能训练:起坐和站立动作;平行杆内训练:假足内旋动作、体重移置动作、交替膝关节运动、向前步行立稳、侧方步行;③使用训练:坐在地上训练、从地面站起训练、站立—跪下—站立训练、上下坡训练、上下台阶训练、跨越障碍物训练、从地上拾物训练;④残端的保护:保护残端皮肤、保护残端瘢痕、保持残端清洁、及时处理残端的损伤、保证接受腔的适配;⑤假肢的维修和保养;⑥心理护理 第五章
1.偏瘫和失语多见于( )
A脑卒中 B.颅脑损伤 C.颈椎病 D.肩关节周围炎 2.脑卒中患者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主要护理方法是()
A站立位训练 B.步行训练体位变换 C.体位变换 D.保持抗痉挛体位 3.关于脑卒中类型说法错误的是( )
A脑梗死 B.脑挫伤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出血 4.下列哪项不属于脑卒中最常见的种类( )
A.颈动脉狭窄 B.脑梗死 C.脑出血 D.蛛网膜下腔出血 5.下列关于脑卒中的描述中,哪项错误( )
A.是中老年人多发病 B.有年轻化趋势 C.恢复期多需1到2年 D.较少影响认知功能 6.下列哪项不属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中最常用的方法()
A.Brunnstrom法 B.上田敏法 C.Fuglmeryer法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7.下列关于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的描述中,哪项错误( )
A.正确的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挛缩模式的出现 B.对昏迷或不能主动运动的患者,应做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 C.脑卒中患者应以仰卧位为主
D.早期床上活动是脑卒中康复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