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低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长 职 称 学 科 年 级 课题组成员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小学教育,特别低段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更应如是。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很不容易,教育教学正如古语所言:“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种习惯,有时不需要要求,即使中的问题遇到种种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主动干好事情。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与困惑 关重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核心在学生,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更为关键。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对此,我们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目睹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历程,有的成才了,有的却走了歪路。这里面问题多多,原因种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养成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因此,本组成员选定了这个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
一、 进行了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并作了具体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课题组在第一阶段进行了问卷、座谈、走访等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先通过语文、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所得,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4个班的学生,按照事先拟定的问卷(附表1)进行了问卷调查,后来每个班又组织五名学生个别座谈,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如下: 1.学习习惯的基本状况 (1)学生的认知状况。所有的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但限于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只有10%的学生能较好地说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这说明了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 学生都能说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说明他们具有了辨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67%的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还没养成,也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然是长期的和反复训练的过程。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2)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①作业习惯比较差 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的学生不多,很随意,特别是握笔出现了一些怪姿势,如:三指头掐笔,笔杆向前倾或竖得笔直笔直,大拇指压住食指,中指用力顶住笔杆的地方竟到了第二个骨关键处,发倒笔的现象严重,写出的字迹不能达到匀称、端正、美观的效果。 做作业时,特别是家庭作业拖拉,耗时长,做一会儿,“玩”一会儿,不能一次做完,效率不高,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的习惯,包括考试也一样。 ②认真倾听、做笔记的习惯欠缺 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课的习惯是很好的,但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至于评价或补充意见就更谈不上,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只顾自己想发言,而不听他人在说什么,以至于自己站起来回答的与前面某人回答的一模一样,他都浑然不知,说明没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做笔记的自觉性很差,几乎一半的学生没有预习笔记、听课笔记,老师不说“请做笔记”就不知道动笔。 ③积累的习惯还没普遍养成 “新课标”对积累提出了要求,可是,不仅只有部分教师重视这一习惯的培养,而且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只重视课内积累,不重视课外积累;只重视课后积累,不重视课前积累;只重视书面积累,不重视读、诵积累;只重视积累的形式,不重视积累的作用。 .
④阅读的习惯存在问题 有些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读课本外,几乎没有读其它的书。学生普遍默读速度太慢。80%的学生朗读不自信,错误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有感情地读。学生对精读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不明确。 学生基本上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总是等待老师提要求或一起上新课。即使少数学生有课前预习,也只是读读课文而已,没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⑤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 许多学生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参加学习活动,一旦老师把注意的视线转向别的学生,他就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回家后,由于农村父母文化层面低,农活多而杂,又由于很多学生是留守生,父母根本无法面对孩子的学习,所以回家后的学习更是不自觉,甚至滋生了很多毛病,比如:撒谎、搪塞等。 2.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影响很大。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对孩子学习的投资少。家长的认识水平低,例如:给孩子买课外书觉得浪费。家长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示范,例如:很少有家长读书、看报,回答孩子的提问,有些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孩子在思想上走入误区,不能正确引导,导致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另外,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更大,我校一(7)班62人中,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有14人,占22.6%;父母中只有一人在身边的有18人,占29%。这些缺少父母关心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书写、倾听、预习、积累、作业、阅读等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跟老师的教育也有直接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如下问题:①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教案,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②有的教师教法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③有的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出的要求不明确,学生不明白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做;④有的教师不注意以身示范。⑤教师的培养措施不多,效果不是很好。 (3)社会和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好的作用。另外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的精神,他们不懂得该如何听课、写作业,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