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造成的伤害。
冻害形成的原因: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另一方面压力增加,使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破裂,严重时引起植物死亡。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
15、北方地区,冻害是低温的主要的伤害形式。
冻拔(冻举):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伏。
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 16、高温对植物伤害的常见症状
(1)皮烧(树皮灼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引起植物表皮组织和形成层的局部死亡。
发生时间:多冬季,朝南或南坡及有强烈太阳光反射的城市街道。 症状:树皮呈斑点状死亡或片状剥落。(极易细菌入侵) 树种:光滑的薄皮树;如,冷杉、水青冈等 措施:给树木涂白,反射掉大部分辐射。
(2)干灼(根茎灼伤):土壤表面温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灼伤幼苗根茎造成伤害。特别易被病原菌侵入,造成病害。
21
发生时间:多春末秋初,北方雨季之前。 症状: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措施:通过遮荫或喷水降温
不同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不同,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17、生物学零度: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高于这一温度,植物才开始生长发育。
温带地区常以5℃或6 ℃ ;亚热带地区以10 ℃为生物学零度。 18、有效积温:特定温度为生物学零度的积温。
K:有效积温;T:当地某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TO:生物学零度(温带5℃,亚热带10℃,热带18℃); N:某时期的天数 19、有效积温的意义:
(1) 根据物种积温的需要量、再结合各地的温度条件,可判断植物的引种范围。
(2)根据植物对积温的需要量,推测或预报各发育阶段到来的时间以便及时按排生产活动;
(3)预测植物地理分布北界;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 如:马铃薯(100-1600度);玉米(2000-4000度);椰子(5000度以上)
20、植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极端低温,极端高温) 1. 形态方面:
生活在低温中的植物芽和叶片具油脂类物质,芽具鳞片,体表有
22
蜡粉和密毛;
极地和高山植物植物矮小并常呈匍匐状或者莲座状等; 一些植物的叶片在冬季变为红色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 2. 生理方面:
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
21、影响园林植物低温伤害的内外因素 (1) 内因:
低温状况:极端低温值、低温持续时间、温度的变化速度、土壤低温。 外界环境条件:日照长短、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土壤营养。 (2)外因
取决于植物本身的内含物的性质及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自由氨基酸、脱氢酶、蔗糖酶和核酸等的浓度与植物的抗性呈正相关)
22、提高园林植物抗寒性的途径 (选择) 1,抗寒锻炼。2,喷施化学物质,提高细胞液的浓度。3,加强栽培管理。 23、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 1. 形态适应:
有些植物具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
23
植物体呈白色或银白色、叶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 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小叶片面积 树干和根茎具有木栓层等----隔热。 2. 生理适应: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可溶性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
蒸腾降温;避免植物因过热伤害
有些植物具反射红外线的能力-----避勉增温。 3. 提高园林植物抗高温能力的途径 高温煅炼
24、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填空) 1) 园林植物的遮荫作用(又称减光效应) 2) 园林植物的增湿效应(凉爽效应) 3) 营造局部小气候
4) 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 5) 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
25、影响低温贮藏效果的因素:1、贮藏温度2、贮运方式3、运输期的长短
第七章 园林植物对水分的关系
1、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降水
生长季内的降水能促进植物生长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