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5课。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与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本课,将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的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的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形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过程与方法:
科学规范的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橡皮。
2、为小组准备:电路检测器、科学检测记录表、多种待检测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简单电路图,说一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如果将其中一根导线剪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想让灯泡重新亮起来,要怎么做?为什么?(简单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定义)
2、如果想知道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要怎么做?用什么工具?(电路检测器)复习一次电路检测器的用法
当两个检测头相接触的时候,检测器中的小灯泡应该怎么样?(亮)(边说边做)老师现在将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小灯泡不亮),我再来一次,现在我将检测头再次接触橡皮的两端,(小灯泡不亮)由此可见,橡皮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它是绝缘体。(实验中提示边做实验边记录)
板书:导体 绝缘体 二、检测身边的物体的导电性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种常见材料,接下来就请同学样按照预测是否导电——检验检测器——反复检测材料——得出结论的规范的检测程序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
检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检测完的材料要放进旁边的塑料袋里,全部检测完后,要整理实验记录。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小组的检测结果与你们的是不是一样?
有不同的吗?
3、我们小组共检测了( )中材料。 检测中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 )种。 检测中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 )种。 我们小组预测正确的材料有( )种,这些材料是( )。
我们小组预测错误的材料有( )种,这些材料是( )。
你有什么发现呢?
总结:前面我们说过,像铜丝、铁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木片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吧。
四、布置作业
1、找一找:在我们的教室中,找找电器设备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2、想一想:绝缘体的用处是什么?导体的用处又是什么?
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在认识上又模糊的感受,但具体
来区分又说不清,本节课通过一些检测实验,对导体和绝缘体有具体的认识。
一开始,就让学生们通过一个简单电路,当它导线断开是什么现象,再连接时有什么现象,让学生总结一下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说出来,有了概念的认知,然后通过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多种材料,怎样检测及检测时的注意事项一定要先讲明,让学生掌握好的实验习惯和整理习惯。这样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让学生模糊的概念变成了深刻的、影响深远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足: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要尽量让学生提问,要让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