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2)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考点】52: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做题时首先要找准鉴赏对象,其次要精读与人物形象相关的诗句,然后总结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时,要结合平日所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到具体诗句中寻找,用到何种描写方法。
【解答】(1)B.“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分析错误,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故选B。
(2)解答此题要建立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第三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写一位将士为了追奔逃跑的敌人,在月夜露宿在青海头;第四句“夺城夜踏黄河冰”写为了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将士不怕困难,不抱怨苦累,非常的勇敢,去报效祖国。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含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结合诗句,本句通过“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出大丈夫作战勇敢的形象,另外从“冷露”“青海月”“黄河冰”写出了环境的艰苦,从侧面烘托出了大丈夫不畏艰险的形象。 答案: (1)B;
(2)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 ②借环境烘托。“冷露”“青海月”“黄河冰”写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丈夫”不畏艰险。
第1页(共1页)
翻译:
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可以立功彪炳。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降表;到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中国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洁白的老鹰。 赏析:
诗用乐府旧题,首先便在题“胡无人”上做文章。要使“胡无人”,就必须宋有人,所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这一想象,正是他一向感叹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的表现。
开头四句,写这位英雄的外貌与志向。诗描绘他胡须如同刺猬刺一样直竖,面如紫石,刚毅强健,直接把他叱咤风云的气概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在这里是借用了桓温的形象,而桓温是晋朝北伐的英雄,由此可见诗人所塑造的英雄所包含的寄托。接着,诗把英雄的大志与时运相结合,说他志在立功异域,驰骋万里,又逢国家多事,君王求贤,所以立时际会风云,大展身手。这样一起,雄健排挞,为下文铺叙打好了基础。
“追奔露宿”以下四句,写这位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诗写他在万里青海头,月夜追逐敌人,踏着黄河坚冰,夺取敌人的城市,身穿铁甲,不管风吹雨打,奋勇战斗,与敌对垒,战鼓如雷。诗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争片段,凝练地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把场面描绘得高昂激烈。读这些诗句,不由使人想起唐人的边塞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陆游诗中所写的战斗场面,与唐人这些边塞诗十分接近,而在诗意上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杀气腾出纸上。
“三更穷虏”以下六句,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诗从各方面来反映战争的结果﹣﹣﹣敌人送降表、缴获衣甲堆积如山,汗血马、霜毛鹰入贡,诗以热情洋溢的笔墨予以一一拈出,充满了喜悦之情。随后,诗转入赞叹,说宋朝如同太阳,扫除了阴翳,胡无人,宋中兴,写得十分酣畅。这样,逼出了总的议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为国立功,永垂
第1页(共1页)
青史,不能白首蓬窗,一事无成。末两句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陆游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驰骋疆场,手刃敌寇,也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没有立功的机会而悲慨失望。因此,诗中所写的理想化的英雄,实际上正是陆游在把自己理想化,企图通过理想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到暂时的满足。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6分)名篇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两句写一个人身份不同、所处境遇不同,忧患的内容有别。
(2)《赤壁赋》中,诗人在参悟了人生道理,与客人宴饮之后,“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反映出内心解脱后的安适与自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佛狸祠下 , 片神鸦社鼓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故答案为: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重点字:庙)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重点字:藉)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佛) 【点评】《师说》
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
第1页(共1页)
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度已死”固然 ,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百度通过提供有选择的信息结果,达到向自家产品引流的商业目的,而且内容 ,甚至存在涉嫌侵权和虚假的信息,这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其作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曾经的教训 :当贴吧的公共空间标上“可售卖”的价码,当寻医问诊的页面布上广告陷阱,病友的家园变成骗子的“狩猎场”。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思维加以布局。“按照优质内容排序”的承诺践行了吗?平台内容的把关义务尽到了吗?事实证明,那种只在乎企业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无异于 、饮鸩止渴,不仅失去用户,而且触犯众怒。
对于直接服务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平台,(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公共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正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之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耸人听闻 良莠不齐 记忆犹新 竭泽而渔 B.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釜底抽薪
第1页(共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