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物品应当分类、分垛储存,每垛占地面积不宜大于一百平方米,垛与垛间距不小于一米,垛与墙间距不小于零点五米,垛与梁、柱间距不小于零点三米,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二米。
易自燃或者遇水分解的物品,必须在温度较低、通风良好和空气干燥的场所储存,并安装专用仪器定时检测,严格控制湿度与温度。
物品入库前应当有专人负责检查,确定无火种等隐患后,方准入库。
使用过的油棉纱、油手套等沾油纤维物品以及可燃包装,应当存放在安全地点,定期处理。
库房内因物品防冻必须采暖时,应当采用水暖,其散热器、供暖管道与储存物品的距离不小于零点三米。 装卸管理
各种机动车辆装卸物品后,不准在库区、库房、货场内停放和修理。 库区内不得搭建临时建筑和构筑物。因装卸作业确需搭建时,必须经防火负责人批准,装卸作业结束后立即拆除。
库房内固定的吊装设备需要维修时,应当采取防火安全措施,经防火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
装卸作业结束后,应当对库区、房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离人。? 电器管理
仓库的电气装置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设计和施工安装验收标准规范的规定。
库房内不准设置移动式照明灯具。照明灯具下方不准堆放物品,其垂直下方与储存物品水平间距离不得小于零点五米。
库房内敷设的配电线路,需穿金属管或用非燃硬塑料管保护。
库房内不准使用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电热器具和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仓库电器设备的周围和架空线路的下方严禁堆放物品。对提升等机械设备易产生火花的部位,要设置防护罩。
仓库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防雷设计安装规范的规定,设置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保证有效。
仓库的电器设备,必须由持合格证的电工进行安装、检查和维修保养。电工应当严格遵守各项电器操作规程。 火源管理
仓库应当设置醒目的防火标志。
库房内严禁使用明火。库房外动用明火作业时,必须办理动火证,经仓库或单位防火负责人批准,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动火证应当注明动火地点、时间、动火人、现场监护人、批准人和防火措施等内容。 库房内不准使用火炉取暖。??
库区以及周围五十米内,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
仓库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设置、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 消防器材应当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不准堆放物品和杂物。 仓库的消防设施、器材,应当由专人管理,负责检查、维修、保养、更换和添置,保证完好有效,严禁圈占、埋压和挪用。
仓库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等消防通道,严禁堆放物品。? 奖惩
仓库消防工作成绩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评定后,给予相关表彰、奖励。
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人员,国家法规有规定的,应当按照国家法视予以处罚;国家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地方有关法规、规章进行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变更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变更管理,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的安全、质量、生产、管理等隐患,促进变更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变化的控制。
3 职责
所有的变更均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最终批准才能执行。 人员、管理和作业过程的变更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归口管理。 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的变更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归口管理。 4 程序 变更类型
(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更; (2)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 (3)管理职责的变更。
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变更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执行。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 (2)原辅材料的变更;
(3)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4)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5)工艺参数的变更。 (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2)安全防护设施的变更;
(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变更程序
当部门所属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需要变更时,应向归口公司安全管理部门门提出申请,填写《变更申请表》。
归口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在接到变更申请后,应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安全、生产、质量等管理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变更实施结束后,归口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要求,变更所产生的危险得到有效控制,变更职能部门应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明确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部门、排查方法等内容,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管理。 3定义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
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职责
4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
其他部门配合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进行隐患的排查和治理。 5程序 事故隐患排查
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事故隐患。 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安全检查的具体要求见《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