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标准:
灰土桩的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项次 1 2 3 4 5 6 检查项目 桩距(mm) 桩径(mm) 桩长(m) 竖直度(%) 单桩灰土量 强度(kpa)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值 ±100 不小于设计 不小于设计 1.5 符合设计要求 不小于设计 检查方法和频率 抽查2% 抽查2% 查施工记录 查施工记录 查施工记录 抽查5% 分层回填,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灰土桩施工完毕后应检测桩体和桩间土的干密度,保证桩
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桩孔。当桩体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强度后,及时施工3%的石灰土垫层。
2. 滑坡处治 (1)地质情况
本合同段的滑坡,在滑坡平面纵向长约275.1m,横向最大宽度404.9m,方量约191.8万m3,属大型推移式坡积层滑坡,主滑方向均为350°,滑坡后壁高程约为1245m,前缘高程为1187m。,该滑坡位于鄂河左侧二级阶地,上部覆盖层主要为黄土、含碎石粉质黏土、碎石等,滑坡前缘为河床,河流已干涸,滑坡体与河床基本上为一整体,现阶段滑坡体现状基本稳定,但遇到强降雨地震或中上部过大的加载、前缘开挖等不利因素影响,可能引起滑坡局部失稳下滑。 (2)滑坡治理措施
根据滑坡体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考虑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滑坡体的局部稳定性,滑坡体失稳后的危害性,在烈度Ⅶ时可能丧失稳定性。滑坡治理工程为系统工程,采用抗滑支挡体系和地表排水体系相结合的方案。
综合分析滑坡的规模、形成机制、稳定性状况、结合现场地形、岩土体结构特征,提出以下方案: 采用抗滑桩+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1)路线从该滑坡前缘外侧通过,桩后填土至桩顶,并从桩顶到后方地面顺地形自然放坡回填。
在滑坡前缘设置单排抗滑桩,截面尺寸为b×h=2m×3m,中心距6.0m,共36根桩,抗滑桩平面布置随地形转折。1#~18#抗滑桩中心线与主滑方向夹角为104°,19#~36#抗滑桩中心线垂直于滑坡主滑方向69°。治理范围为220m,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抗滑桩,抗滑桩桩底嵌入基岩若风化层内的深度不小于8m。桩顶标高1198.866m,桩长约37.72m。桩间采用现浇C30钢筋混凝土板,板厚0.4米,挡板埋入密实的土层下不小于1.0米。
2)排水
滑坡区夏季降雨集中,使得周围水体大量汇入滑坡体区,这是滑坡体形成和变形破坏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止后山来水汇入滑坡体,在滑坡体外缘,即滑坡周围(裂缝开展区)外围设置一道截水沟,底宽60cm,深60cm的梯形断面,沟底及侧壁采用M7.5水泥砂浆砌MU25片石修筑,并在与两侧沟谷衔接处设一跌水井。
(3)施工注意事项
1).“治坡先治水“:首先完善坡面排水系统,在排水沟施工时应注意随地形调整纵坡,并保证施工质量,截水沟内水不得渗入地下。截水沟应延伸至滑坡体外,并接入两侧沟谷并设置跌水井。
2).抗滑桩施工注意事项:
a)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孔施工时应跳孔开挖,先开挖1、3、5、7……,桩身混凝土浇筑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开挖2、4、6、8……开挖过程中注意观察地表变形。
b)桩身开挖深度较大时,须进行通风送氧,以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c)所有抗滑桩嵌岩必须牢固可靠,嵌入基岩内的深度不得低于设计尺寸,如施工过程中发现基岩的埋深与设
17
计有较大出入时,及时同时设计单位进行变更。
d)人工挖孔进入基岩层时,施工过程中不得破坏桩孔周围的岩石结构。
e)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采用电渣压力焊,在接头中心至长度为3倍钢筋直径范围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在该区段内有接头的钢筋的数量不得超过钢筋总根数的50%。
f)锁扣与护壁:为保证施工安全,每个桩孔均施作锁扣,锁扣设计为C25钢筋混凝土,锁扣施工完毕后开始桩身施工,处于土层及强风化带中的桩身开挖面均施作护壁,护壁设计为C25钢筋混凝土,节长1.5m,每开挖1.5m桩身及时施作1.5m护壁。在开挖桩身前,应先做好锁扣,以防地表水流入桩井中,防止施工过程中井口重物坠入井中,确保施工安全。
g)桩身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不得间断。
h)人工挖孔时应注意排水和施工安全,当挖至设计高程后应尽快浇筑桩身混凝土,禁止长期浸泡基坑。另外,雨季施工时应注意桩孔的遮蔽措施,减少雨水渗入和地表水流入。
i)桩间设置40cm厚挡土板,挡土板主筋与桩身主筋绑扎相连,挡土板埋入地面线下不低于1m。 j)施工中应设置变形观测点,密切注意边坡的变形。当边坡的变形过大、变形速度过快、周边环境出现开裂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施工,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并根据异常情况原因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性。
k)清除滑坡体中的淤泥、耕植土、膨胀性黏土等软弱有害的岩土体,变形区周围做好排水设施,曾设截、排水沟。
(3)路线纵向填挖交界处及横向半填半挖处处理 1)填挖交界处理 施工方法:
a)填筑前,应平整地基表面,碾压密实;并应挖除堤堑交界坡面的表层松土,按设计要求做成台阶状。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坡面上开挖台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同路堤。
b)过度段的填筑施工应与相邻路堤同步进行。 c)靠近堤堑结合处,应沿堑坡边缘进行横向碾压。
d)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位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碾压遍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施工工艺:
a)施工前,做好路堤和路堑的排水施工,防止水流对路堤填料的冲刷。 b)人工配合机械处理路堤基地和路堑表层并按设计要求人工开挖台阶。 c)应分层填筑、分区分层碾压。 施工要点
a)填筑前,应平整地基表面,碾压密实;并挖除堤堑交界坡面的表层松土,按设计要求做成台阶状。 b)靠近台阶部位的级配碎石,压实机械必须进行横向碾压,确保压实质量。 注意事项
a)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靠近堤堑结合处,沿堑坡边缘进行横向碾压。
b)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碾压遍数应通过实验确定。
c)每层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排水措施。 2)半挖半填路基过渡段 施工方法
a)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为保证路基横向刚度及避免横向差异沉降,应按设计图纸施工。 b)半挖半填路基和不同岩土组合路基施工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18
①路堑土方施工由机械开挖为主,人工负责按设计要求开挖连接处台阶。
②路堑弃渣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施工,路堤分层填筑采用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填料,推土机摊铺、人工配合平地机精细平整,振动碾压密实。
③路堤路堑排水及防护工程紧跟填筑作业施工,采用人工挂线砌筑,保证路基基床不受雨水冲刷。 施工工艺
a)人工配合机械进行路堑开挖及边坡整型,并根据路堑开挖高度随时施工临时排水沟。 b)路基基床底清理整型并碾压至设计要求,随后人工开挖连接台阶。
c)路基基床分层填筑碾压,每层填筑按要求做好横坡,填筑完成后进行基床表层施工。 d)紧跟路基填筑砌筑防护、排水工程。 施工要点
a)挖除换填地基土底部以下为土质路基时应进行冲击压实;存在软土底层时进行稳定、变形分析。 B)挖除换填地基土的底部应设向外倾斜4%的横向排水坡。
C)台阶连续处采取沿台阶纵向碾压,大型机械不方便施工处采用小型振动机施工。 注意事项
a)路基排水和防护紧跟路基填筑进行,防止雨水冲刷。 b)分层填筑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做好路基横坡方便表层排水。 c)路堑防护应紧跟路堑开挖进行。 五、取、弃土场施工
本合同段设计共设二个取、弃土场:土场分别位于主线K213+000~K213+500右侧,和K217+200~K217+450的左侧;如需重新选择弃土场或增加弃土场时,位置选择以少占耕地为原则,选择就近的低地和路堑山脚的一侧,不得在路堑顶设置,而且弃土场不得阻断原有水道,如对原来水道有影响,则应在弃方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改移水道。
弃土场施工前,先在坡脚码砌矮墙挡土,并改移水道;施工时,用推土机逐层推平,以免弃土堆积过高而造成坍塌;弃土场完成施工后,需修整边坡,顶部推平绿化,如面积过大,则还需挖砌纵横排水沟以利于顶面排水。
19
路基填筑首件工程施工总结
一、工程路段简述
2009年10月15日上午,项目部选取K217+086.646-K217+145.192段进行土方填筑施工。 二、人员及机械配置
1.人员安排 项目总工:×××;施工负责人:×××;测量技术员:×××;现场施工员:×××; 质检员:×××;实验员:××× ×××;机械司机:11名 2.机械设备安排
22T振动压路机:2台;18T三轮压路机1台; 20T自卸车4辆 ;PY180自行式平地机 1台;2t洒水车1辆;PC260挖掘机1台; T120推土机1台。 三、首件工程工艺流程图
施工准备 放样、布设方格网 监理抽检 填料进方格网 摊铺整平 测量松铺厚度 监理抽检
采集数据 分层碾压 不合格 重新碾压 合格
整理成果 合格 检测压实度
试验段总结
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