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堂档案管理制度
一、实行食堂档案管理制,对食堂各项工作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二、档案管理范围: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名单及职责和其他相关的文件、票据、菜谱、采购计划单、光盘等,其他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的档案目录建立档案。
三、档案资料应注意完整、规范、保密,规范书写、不得任意抽样或遗失,不得任意向无关人员泄露,按保存时限进行保存。
四、所有档案资料应登记、分类、编号。根据保存档案资料的数量,设置必要的档案专用柜、橱。
五、认真做好档案的收进、移出、借阅登记工作,调阅完毕档案应及时还原,调卷时要轻取轻放,减少对档案磨损。
六、管理人员随时做好幼儿园食堂工作档案的保管,注意防盗、防火、防遗失。
七、档案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为各级相关部门检查提供详实的资料依据。
八、借阅档案须经幼儿园领导同意,并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借阅人要爱护档案原件,用后及时归还。
九、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
幼儿生活费专项管理制度
一、幼儿生活费实行“专人管理、独立核算、专帐管理、专项使用”任。
二、实行“分帐核算,专款专用,节余留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幼儿生活费
三、进一步健全幼儿园财务规章制度,加强幼儿园财务管理,充实财务机构,配备专业素质高、思想健康的专(兼)职财会人员,对幼儿园食堂实行成本核算。幼儿园要按照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食堂经费使用与管理措施,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实行按月核算供餐成本,做好资金使用调整,提高供餐质量;厉行节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幼儿园食堂结余款项要专项用于改善幼儿伙食,不得用于发放幼儿园教职工福利资金或其它食堂经费服务方面支出。
五、幼儿园食堂应实行财务公开,应定期公布经费帐目标、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自觉接受幼儿家长和社会监督。
六、建立采购入库验收和盘点制。严格食品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出入库管理,做到实物数量、价格等的真实有效。食堂物资采购回来后,必须办理过秤、验收等入库手续,经复核人员在采购单据签字认可后,方可登记入账;对库房的物质要按月进行盘点。
七、建立物资采购报批制。采购人员应根据确定的食谱,就餐幼儿数量编制采购的品种、数量、价格等,编制填写“食堂采购计划表”,经幼儿园及相关人员审批同意后方可采购。
八、出现弄虚作假,虚列支出;克扣、挤占、挪用幼儿伙
食费,其他违纪违法行为,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一、食物中毒的特点:
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4--8月份,由于气温和湿度等自然条件,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其次是9月份,由于气温由热转凉,放松了对食物中毒的预防。
2.发病急。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进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最迟数十小时内发作。
3.发病与饮食物有关。所有中毒的病人在发病前都吃过相同的致病食物,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并且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高烧等。
4.没有传染性。 二、食品中毒的原因:
1.食品未烧热煮透、外熟内生,未达到全部杀灭细菌的温度,致使粘染在食品上的细菌未被杀死,食后引起中毒。
2.食品本身腐败变质,引起中毒。 3.食品本身有毒,引起中毒。
4.操作污染。包括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盛放食品的容器生熟未分,刀、砧、抹布等用具生熟不分,以及炊事员加工食品后未洗手消毒又操作熟食等,都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5.食品放置时间过长,使粘染在食品上的细菌大量繁殖,食后引起中毒。 6.操作人员因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带菌,通过食品传播疾病或引起中毒。 三、食品中毒的预防:
1.食品从业人员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保证食品卫生。
2.防止食品污染。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炊事人员注意个人卫生,操作前应洗手,消毒,炊具应消毒,操作人员应定期体检,有传染病的应立即隔离或停止聘用。
3.经营食品坚持“三不”制度。即: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保管员不收腐烂变质的原料,加工人员不做腐烂变质的原料。
4.控制细菌繁殖。主要从时间和温度上采取措施:新鲜食品要及时加工;对一时用不完的易腐食品,要进行低温保藏;已烧好的熟食菜要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好现做现吃。
5.加强师生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食品卫生意识。
6.禁止闲杂人员进入厨房和操作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