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8.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D项“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诗中没有体现。) 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9.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C项中“幽美”与“平谈”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30.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能表现诗人劳作艰辛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1.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循世”的?
(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32.这首是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3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更重生活的热爱。 33.诗人的“愿”是什么?
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