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愉快中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的发展。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建构者,心灵的塑造者,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学校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倡导以学生为本,要切切实实体现在教师的实际行动中,通过尊重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对班主任产生反感,那就会对班主任产生全盘否定,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有部分工作很负责的教师,可能由于方式方法的问题,并不受学生欢迎。所以,要以学生为本就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愉快中成长。
二、对问题的研究
(一)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对全班学生进行无记名的“我眼中的班主任”的访谈并对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在师生关系上,他们希望“教师善于与学生沟通”、“学生和教师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希望教师尊重学生,多一些平等,要以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有一叫刘佳的学生送了我一本书——《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迅速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漂亮老师叫米兰。米兰和那几个所谓的坏小子共同生活。课堂上,一块学习;假日里,一起郊游。排地雷、救金丝猴、智斗歹徒。一起上报纸,一起兴奋,一起自豪。学生有事可以找老师的朋友解决,老师有病学生跟着着急,想办法去看望。并想办法请来老师的男朋友安慰老师。**同学家的猫难产,米兰和同学一起经历生活情感并帮他们排忧解难。同学们把他当成好朋友,把他当成最值得信任的人。我深深意识到是米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与其说是故事的真实吸引了学生,不如说是米兰由衷的关怀打动了孩子,刘佳这么
迫切的要给我看这本书,充分说明孩子内心深处对人文关怀的渴望,这种渴望与本书中情感达到了和谐的共鸣。
(二)详尽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用关怀滋润孩子的心田,让他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普通真实,富有激情。让生活的情趣哺育学生的情商,使之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自尊心。” 学生心灵成长最需要的是尊严。当然他们心灵成长中也需要关爱,也需要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要激励同时要加强的疏导
学生的心灵还很脆弱,激励的同时还应想到的疏导,让学生在不属于自己的表扬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
为了激励学生进步,我每月都给成绩好的同学发喜报,几次下来, 多数同学都产生了紧张、失望、懊恼等不愉快的情绪。当时我意识到喜报激励的是少数人,而伤害的是多数人。可喜的是有一个秀气弱小的女生张议文在日记中写道: 我自己所有的口算错误都是因马虎,所以我从现在就克制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做事。口算不行就多练,争取得下一次的喜报。就从今天开始吧!我拿起口算小本就开始做口算,还用计算器检验,找出易错类型反复练习,我很高兴。我想:坚持认真的练习,改掉马虎习惯。我相信,在不久的明天,我一定会成功的!
我眼前一亮,一样的事情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反映,我赶快就势大力表扬张议文:张议文说得对,他能有如此的认识老师真替她高兴,不,是以她为荣。全班同学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一动不动的看着我,等待着下文。“我们应该向张议文一样把目光放在未来。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的努力中,让我们从别人的进步中看到希望,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冷静的分析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以前的努力使你离我们指定的目标越来越近,达到目标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都应该相信: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目标。总有一天你会拿到那张属于你的喜报。不要被失望、懊恼压得自己喘不过起来。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就在那一刻,同学们的心里轻松了许多。
(二) 用宽容、友爱对待学生的错误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爱,少一份隔阂;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次微笑,学生也会回报你灿烂如绽放的花儿一样的微笑。
我们习惯用学生的错例教育学生,令这些学生很难堪。这些学生低沉、萎靡,很容易逆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把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处于学习发展阶段的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未完全养成,自控能力有限。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情绪上的发泄,帮助他们成长。
在《我是文明安琪儿》的队会活动中,不点名批评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编排几个小节目。例如:
《纪律红旗》
开学两周,陈老师先后两次颁发纪律红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与纪律红旗失之交臂。有的同学长长的叹气;有的同学眼巴巴的望着卫生红旗;还有的低着头任凭懊恼涌上心头;还有的怒气冲冲地瞪着那个“淘气包”。
老师说:“纪律红旗怎么又丢啦?”这一问,就象打开了潮水的大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埋怨起来。“怎么办呢?”老师的语气虽然温柔,但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中队长发言啦:“我们光指责他也没用,我们应该帮助他”。
同学们,下课后,提醒“淘气包”别忘了戴红领巾;上操时,叫“淘气包”快把领巾戴上;“咚咚”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淘气包”在跳台阶,“快别跳了,摔个跟头怎么办?回头让值周生看见了,又要扣分儿!”“淘气包”低下头,说:“谢谢你的提醒!我以后一定好好下楼!”到了中午,同学们都排队打饭,不吵也不闹,这是,突然有一个人插进了队伍,原来是“淘气包”见他一会儿跟这个人说,一会儿又和那个人吵刚刚还是安静的教室,现在变的异常的乱,大队长站了起来,语重心长的说:“你已经坚持了四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了,你愿意因为一句话影响全班的荣誉吗?”“淘气包”脸红了:“我不愿意。”“那你就一定要坚持,为了双优红旗。”有了这么多同学的帮助,一个星期下来“淘气包”什么错误也没犯。大家都在等待着周一的到来。
终于,那个受人指责的“淘气包”不见了,迎来的是那面大家期盼已久的“纪律卫生双优红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