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什么是传播?基本特点?
传播: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⑴信息共享
⑵社会关系网络 ⑶双向互动
⑷使用相同符号体系 ⑸行为过程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p8)
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一、口语传播时代 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特点:近距离传递和交流 ;记录性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
特点:信息的长久保存;
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三、印刷传播时代
特点:复制文字信息;对信息批量生产。 四、电子传播时代
1.形式:有线、无线 2.特点: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象信息系统 ; -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大脑开始体外化 。
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意义?(P25)
文字
意义:
①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② 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③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总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使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在统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4.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简述符号定义?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堆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认识、价
值、观念等。
在人类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是意义的交流。
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产生: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3.情景意义是什么?
情境意义:通常所说的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米德的观点: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
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 和“客我” 的统一。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所以,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互动过程。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缺陷?
Who(谁)
Say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①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②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③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虽然考虑到受传者的反应,但没有提供一条反映渠道,单向直线模式,没有解释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P59)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主要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三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2.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原因:信息压力;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