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①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②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③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政府、大众传媒丧失公信力 信息封锁等),非常态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人们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缺少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
5.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R= i
× a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R= I×
A ×U
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七章 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①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协调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①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②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③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
④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① 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 ②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
③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③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2.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是指? 3.大众传播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是指? 4.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5.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1.传播速度实时性 2.信息海量 3.信息形态多媒体 4.检索便利 5.传播交互性 6.范围全球化
革命性意义:
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而且推动传统大宗传播的转型,过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互联网面前都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传统大众传媒亟待解决的问题。
★★★6.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客观环境本身, 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 三是人的行为,
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信息环境。
★★★7.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
境。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有告知性和制约性;能形成社会潮流。
“二次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
1.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2.大众传播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使其具有先天优势。
★★★8.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人的行为不在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一哦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种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信息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传播学大师,最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电子时代、赛博空间的预言也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是新兴的传播学第三种研究范式——媒介环境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媒介即信息”最能代表媒介环境学的立场和主张。
局限性:
麦氏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
①极端性和片面性: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的主宰。
③忽视人的理性。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④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⑤以历史唯物史观看,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⑥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神喻”性质。
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组织目标:
①经营目标:前提,收益来自于广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 ②宣传目标:通过言论活动或报道活动来实现。
③公共性和公益性:依据:是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起着公共服务的作用;具有广泛影响力;是公共财产的使用者,须承担义务与责任。
制约因素:
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它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但是在现实和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中,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程度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营目标制约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3.试析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的概念引进新闻 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知识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意义和不足:
这一模式对我理解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此模式还只是对新闻信息的取舍选择过程的一种简单概括,它指出了经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口,某些新闻入选、某些新闻遭到舍弃这一事实,并没有说明哪些新闻会入选或遭到舍弃,而正是后面的这个问题,才涉及把关的实质。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①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