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然而,低硫柴油的使用是目前的必然趋势,硫酸盐等腐蚀性物质对气缸的影响将降低,借助计算机对EGR的精确控制也会使EGR对柴油机稳定运行及能量效率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满足欧Ⅲ、欧Ⅳ及欧Ⅴ等严格的排放法规,未来一段时期内,EGR仍是能大量减少NOx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处理NOx和PM的高效能的后处理系统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催化后处理技术的滞后也促进了EGR的进一步使用。
参 考 文 献
周玉明.内燃机废气排放及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王忠.排气再循环对柴油机工作过程参数、性能和排放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02,20(5):387-390. 宋传平.气体燃料发动机新技术(一)〔J〕.内燃机,2003,(5):5-7.
申立中,沈颖刚,毕玉华,等.不同海拔地区下的自然吸气柴油机性能研究.汽车技术, 2001(2) 陈群,刘巽俊,李骏,等.CA498车用柴油机EGR的试验研究.内燃机学报, 2001(6)
申立中,沈颖刚,毕玉华,等.不同海拔高度下自然吸气和增压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内燃机学报, 2002(1)
刘巽俊,韩永强.用数字化电控平台实现我国车用柴油机的技术革命.汽车技术, 2003(6) 朱仙鼎.中国内燃机工程师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 〔2〕 〔3〕 〔4〕 〔5〕 〔6〕 〔7〕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