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8 12:45: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06年考题

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大气圈热成层顶与辐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太阳常数为1367W/m2或4921Kj/m2h,气标准差为1.6W/m2,最大偏差7W/m2 。

风海流:海洋上空的风对海面施加了一种摩擦应力,其驱动海水运动的结果是形成风海流。 净初级生产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量减去植物因呼吸作用的消耗,剩下的有机物质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潜水:埋藏与饱水带,处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地转风: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风不直接由高气压区吹响低气压区,而是保持平行等压线方向的运动。

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

地质循环:固体地球表层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

1.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形成地貌的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

3.地球表层系统的驱动力量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和人类活动,地球表层系统的控制过程包括物理气候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4.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温暖气候带分为夏干温暖气候型或地中海气候型、冬干温暖气候型、常湿温暖气候型。

1. Qe是太阳总辐射,包括直接辐射S和散射辐射D;a是反射率;E是地面辐射Ue和大

气逆辐射Ga之差;Re是地面净辐射量,即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太阳高度、大气中云、水汽、微粒以及大气成分的变化可影响Qe的数量;冰雪覆盖、植被、土壤水分等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可影响a值;地面温度、大气湿度、云量以及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可影响E值。

2. 对于一个具有空间边界的系统来说,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系统输出的水量O等于系统

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对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P陆+P洋=E陆+E洋。P陆为大陆的降水量,P洋为海洋的降水量,E陆为大陆的总蒸发量,E洋为海洋的总蒸发量,就多年平均而言,△S为0。 全球陆地系统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P陆=E陆+R。该式表明,P陆>E陆,陆地多余的水量形成径流R流入海,从而使陆地上的水量不会增多。

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P洋=E洋—R。该式表明P洋

3. 夏季陆地上空的空气比海洋上空的空气温暖且稀薄,低压中心在陆地上空,高压中心主

要位于海洋上空;冬季陆地上空的空气比海洋上空的空气寒冷且稠密,气压场正好相反。

海陆之间这种温压场的季节性变化产生季节性转换的风通常称为季风。

1东亚季风分布范围包括中国东部,朝鲜,日本,而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2东亚季风夏季风比冬季风弱,而南亚季风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3东亚季风主要由气压差引起的,而南亚季风主要由行星风系的季节位移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1. 二氧化碳在大气、海洋、生物圈之间的年交换量处于大致平衡状态。主要的物理过

程有溶解和释放,生物过程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化学过程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喷发和二氧化碳与海水的反应(CO2+CO32-+H2O?2HCO3-)

近200年来,在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驱动下,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砍伐森林所造成的碳的排放,正在引起自然界碳循环自组织系统的失稳。这些逐年增加的碳排放量很可能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人类继续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森林的砍伐量,海洋吸纳二氧化碳的能力终将会被耗尽,那时,更多的二氧化碳将被保留在大气圈中,导致更为显著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控制对策有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2.植树造林,控制森林砍伐量。3.增加陆地区域的水体面积。4.碳的填埋。 2. 从输入端来看,主要表现为“生态包袱”。由于地表系统中的自然物质是有限的,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越剧烈,人类对自然界自身演化过程中的扰动作用就越大,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回馈作用也就越大且越深远,这样人类为改善其生存环境质量所需投入的附加自然之物和能量就会越大,从而引发一个正反馈效应。

从输出端来看,主要表现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农药、化肥的施用和流失。当排放量超过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对于各种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时,便会引起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和生物的污染事件,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废弃物从输出端排放的数量取决于从输入端获取的数量,根据质量守恒原理,人类圈的资源和原材料应等于作为产品和器件的储存量与废弃物输出量之和。一般来说,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数量越多,经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就越多,同时为了处理,处置这些废弃物所需消耗的附加自然物质和能量就越多,这样必然加剧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从而引发另一个正反馈效应。由此可见,改善人与环境在废弃物输出端相互关系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尽可能减少物质和能量向人类圈的输入量,并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

2008年考题

一 名词解释16分

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流域,气候变化,垂直地带性,地质循环,净辐射,地砖流 二 单项选择题4分

1有关土壤物理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土壤颗粒越小,孔隙度越小 B土壤孔隙度越大,孔隙度越大 C土壤孔隙度越小,导热率越大 D土壤孔隙度越大,通气性越好 2有关ENSO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次厄尔尼诺事件之间必有一次拉尼娜事件出现 B在正SOI期间,往往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C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 D当拉尼娜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 三 填空题20分

1 自然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划分为—————五个基本剖面。 2 形成地貌的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等。

3 地球表层系统的驱动力量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控制过程包括——。 4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温带气候C分为———三个气候型。 四 简答题30分

1 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Δ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陆地和全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 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五 论述题30分

1 读图阐述二氧化碳在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之间的年交换量特征(单位10的9次方吨碳)和主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并分析近50年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影响和控制对策

2 读图阐述对流层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与过程 注:图本身没有太多信息,图在教材上有。

2008年答案

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单项选择题

1. C;2. C

填空题

(1)枯枝落叶层、(2)腐殖质层、(3)淋溶层、(4)淀积层、(5)母质层

(6)风化、(7)负荷、(8)地表水/地面流水、(9)地下水、(10)冰川、(11)海洋、(12)风

(13)太阳辐射、(14)地球内能(15)人类活动;(16)物理气候过程(17)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18)冬干温暖/Cw(19)夏干温暖/Cs(20)、常湿温暖/Cf 简答题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S趋于零,所以,输入系统的水量等于输出系统的水量,即大陆总降水量P陆与海洋总降水量P洋之和等于大陆总蒸发量E陆与海

搜索更多关于: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题 的文档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69jq2r91x47le14lla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