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
智能建筑环境学
1、环境一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工环境也应运而生。 2、房屋建筑设计一般由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工程设计构成。 3、建筑环境设计目标发展的演绎过程:安全→舒适→节能→健康→生态。
4、建筑外环境主要由这一地区的空气质量、热、光、声等要素构成,具体体现在室外气候、光气候以及环境噪声方面。 5、赤纬d?23.45?sin????N?80????360?。
??370??d——赤纬(°);
N——从1月1日开始计算的天数(d)。 6、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
sin??sin?sind?cos?cosdcosh,cosA?sin?sin??sind
cos?cos?β——太阳高度角(°),日出日落时为0°; φ——地理纬度(°); d——赤纬(°); h——时角(°),以正午为0°,每小时时角为15°,下午取正,上午取负; A——太阳方位角(°),以当地正午时为0°,上午为负值,下午为正值。 7、前后任意朝向的平行建筑物,日照间距D0??H0?H1?cot?cos?
D0——日照间距(m);
H0——前栋建筑物计算高度(m); H1——计算点m高度(m),一般取后栋建筑底层窗台高度; γ——后栋建筑物墙面法线与太阳方位所夹的夹角(°),γ=A﹣α; A——太阳方位角(°);
α——墙面方位角,即墙面法线与正南方向所夹的角(°),以南偏西为正,偏东为负。 【例2-1】设上海地区(北纬31?10')在平坦的场地上有前后两栋总高均为18m正南平行的建筑物。要求大寒日(约1月21日)底层在正午前后得到2小时满窗日照,窗台高度为1.2m,求日照间距。
解:由题意已知:H0=18m,底层窗下沿高度H1=1.2m,要求正午前后2小时的日照,即午前11:00到午后13:00得到满窗日照,因这两个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方位角符号相反,因此只取其中一个时角即可,如取13时的太阳高度角及方位角,此时时角h=15°×(13-12)=+15°。由北纬φ=31.17°、赤纬d=﹣20°,计算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得:
sin??sin31.17??sin??20???cos31.17??cos??20???cos15??0.5996,??36.84?;
sin36.84??sin31.17??sin??20???0.9527,A?17.69?;
cos36.84??cos31.17?α=0,??A???17.69?, cosA?D0??H0?H1?cot?cos?A?????18m?1.2m??cot36.84??cos17.69??21.4m。
8、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其中南京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9、总体上看,室内空气品质经历了三个阶段: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感受相结合。
10、自然通风无需耗用能量,系统简单,容易实现。 11、自然通风中常见的动力源有热压和风压。
12、建筑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由太阳直射辐射(I?,Z)、天空散射辐射(I?,S)和地面反射辐射(I?,D)组成。
13、任意倾斜γ角度的壁面所获的太阳总辐射强度为I?,??I?,Z?I?,S?I?,D。
14、当某一热射线投射到物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另一部分能量被物体吸收,还有一部分能量可能透过物体。 15、环境热应力与热失调关系
16、声音按频率可分为次声、可听声、超声和特超声,其中可听声的频率为20~2×104Hz。 17、噪声控制的措施可以在噪声(振动)源(最根本)、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三个层次上实施。 18、按波长由短至长排序,光依次为:X射线、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其中的波长范围为380~780nm,从紫色到红色波长依次增大。
19、孟塞尔表色系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物体色表色系统,它按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色调(H,圆周)、明度(V,竖直方向)和彩度(C,水平方向)对颜色进行分类和标定。 20、室内照明常用的光源按他们的相关色温可以分成三类:暖色调(<3300K)、冷色调(>5300K)和中间色调(3300~5300K)。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上所感受的色调,在舒适感方面有所不同。 21、建筑环境的综合评价不仅应该考虑建筑内环境各因素对人们的影响,还应考虑由于建筑环境的建设对建筑外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22、空气质量指数法涉及的4个参数
(1)各污染分指数:污染物浓度Ci与标准上限值Si之比。
Ci?S。
i1C(3)算术平均指数Q为各分指数的算术平均,Q??i。
nSi(2)算术叠加指数P为各分指数的叠加,P??CnC1C2,,?,?S1S2Sn?23、室内空气污染物质量平衡:LC0d??Xd??LCd??VdC。
(4)综合指数I兼顾最高污染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I??maxL——通风量(m3/s);
C0——送风空气污染物浓度(g/m3);
C——某一时刻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g/m3); X——污染物散发量(g/s);
3
V——房间体积(m);
??1Ci?????。 ??nS?i???; d?——某一微小时间间隔(s)
dC——在d?时间内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增量(g/m3)。 24、太阳辐射强度:Ix?I0exp??Kx?。
I0——大气层上边界处太阳法线方向上太阳辐射强度(W/m2),即太阳常数,通常取
2
1353W/m;
Ix——离大气层上边界x处太阳法线方向上太阳辐射强度(W/m2);
﹣1
K——比例常数(m),又称消光系数; x——太阳光线行进路程(m)。
25、物体表面,反射率?、吸收率?和透射率?的关系:??????1。 26、谐波扰量、阶跃扰量引起的负荷变化规律
(a)谐波扰量 (b)阶跃扰量
27、普通玻璃、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的能量传递
28、PMV等级及相应的客观反应 PMV 热感觉 热 +3 暖 +2 微暖 +1 0 舒适 微凉 ﹣1 凉 ﹣2 冷 ﹣3 29、声压级叠加的修正量
客观生理反应 见汗滴 手、颈额等局部见汗 感觉热,皮肤发粘、湿润 感觉舒适,皮肤干燥 局部关节感到凉,但可忍受 局部感到不适需加衣服 很冷,可见鸡皮疙瘩和寒颤 30、人耳的听觉范围
31、等响曲线(会读图) 32、照度水平与光色舒适感的关系
33、照明方式的种类: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 34、建筑外环境?建筑内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