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领导下,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有组织的力量,并使自己的意志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点:
(2)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广泛的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答: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3)从产生和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
( 4)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因而两者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
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1. 实体法律制度 2. 公民
3. 民事诉讼时效 4. 行政法 5. 经济法 6. 行政处罚 7. 刑法 8. 民事责任 9. 知识产权法
10. 民法二、单项选择题
11.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以上多数通过方可生效。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
2.某甲 16岁,以外出打工为生,所得收入足以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某甲是 ()。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是 ()。
A.行政法 B.民法 C.宪法 D.刑法 4.在刑法体系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剥夺政治权利 B.拘役 C.有期徒刑 D.管制
5.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和醉酒的人犯罪()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付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付刑事责任 D.应当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
6.铁道部 2001年发布了一个春运提价的通知,该通知发给铁路局,该行为是() A.行政强制执行 B.具体行政行为 C.行政许可 D.抽象行政行为
7.深圳的“城市印象家园 ”未经业主同意,私自更改楼盘外墙颜色,导致 22名业主集体起诉,要求恢复原状,该行为违反民法的()。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公平原则 D.自愿原则
8.被告人王某在盗窃某单位的保险柜时,因被人察觉而未能得逞,仓皇逃跑。王某的行为属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9.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 A.国体 B.政体 C.社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
10.在犯罪构成要素中,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被称为 () 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A. C.犯罪的客观方面 D.犯罪的主观方面
11.《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是 ()。 A.属于防卫过当 B.正当防卫 C.假象防卫 D.故意杀人 12.下列不属于物权的有()
A.土地使用权 B.抵押权 C.质权 D.债权 13.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是() A.祖父母 B.兄弟 C.配偶 D.姐妹
14.下列有关代理行为的法律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代理人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 B.代理人必须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C.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D .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独立作出意思表示
15.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是() 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宪法
16.公民之间因买卖、租赁、借贷、赠与、典当等合同行为而发生的纠纷以及继承遗产所引起的纠纷可以通过()解决。
A.行政诉讼 B.民事诉讼 C.刑事诉讼三、多项选择题
1.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ABD)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具有法人资格 D.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2.下面哪些是程序法(ABC)。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仲裁法
3.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律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实体法的有(ABCE)。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复议法》 4. (BCDE)。 在共同犯罪的形式中,我国《刑法》把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分为A.首犯 B.主犯 C.从犯 D.胁从犯. E.教唆犯 5.在我国的民法中规定的民事权利有(ABCDE) A.物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E人身权 6.在遗产继承中下列(BCD)按法定继承。
A.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了公证的遗嘱 B.遗嘱未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C.遗嘱未处分的财产 D.遗嘱的见证人与被继承人、继承人有利害关系
7.下列哪些属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违法或不当 (ABCDE)。
A.实施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不足或事实不清 B.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或依据错误 C.违反法定程序 D.超越法定权限 E.不履行法定职责
8.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有 (ABCE)。
A.休息权 B.财产权 C.劳动权 D.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E.物质帮助权 9.我国商法包括 (ABCD)。
A.公司法 B.证券法 C.票据法 D.保险法 E.合同法 10.下列关于代理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A.代理人必须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B.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独立作出意思表示
C.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D.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E.代理人必须受本人委托才可行使代理权
11.我国的民事诉讼时效制度规定普通诉讼时效(AB)。 A.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 2年 B.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 1年 C.一般诉讼时效期间 4年 D.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半年
12.财产所有权包含(ABCD)。 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E.保值 13.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可以分为(ABD)。 A.自行辩护 B.委托辩护 C.代理 D.指定辩护 14.犯罪预备成立条件有(BDE)。 A.行为人已经开始实行犯罪的预备行为 B.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C.犯罪人未直接造成严重结果
D.行为人在预备阶段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E.行为人仅限于谋划
15.在犯罪中止中,自动放弃的犯罪中止应满足的条件为(ABD)。 A.行为人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B .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C.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D.行为人必须彻底放弃正在进行的犯罪
16.下列属于我国诉讼制度的有(ABC)。
A.行政诉讼 B.民事诉讼 C.刑事诉讼 D.仲裁法 四、简答题
1. 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 简述刑罚的种类。
3. 简述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4. 简述行政法主体与民法主体的不同。
5. 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及法律后果。
五、案例分析题
2001年 11月 19日下午 1时 40分左右,被告某小学校校门未开,校门外聚集不少学生。原告曹某与被告闫某系同班同学,也在门外等候入校。两人相互嬉戏,被告闫某将原告曹某的帽子扔进校门,原告曹某将手伸进门缝捡拾帽子,这时学校大门突然打开,原告曹某来不及缩手,右手被铁门夹住受伤,学校及时将曹某送至医院治疗。经法医鉴定,曹某右手损伤为十级伤残。事后
双方学生家长及学校多次协商,调解不成,曹某遂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闫某和某小学校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 41290.69元。 [问题]在这起案例中谁应该负赔偿责任?谁应该负主要赔偿责任?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实体法律制度: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2.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3.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
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
4.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
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
政制裁。
7.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
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8.民事责任: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义务从而侵害到他人的(组织等)权利,而应当承担的不利的法律
后果。
9.知识产权法: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和商标权法等。
1 0.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单项选择题题号 12345678答案 DDCACDA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ABDCABB
三、多项选择题题号 12345678答案 ABD ABC ABCE BCDE ABCDE BCD ABCDE ABCE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BCD ABCD AB ABCD ABD BDE ABD ABC四、简答题
1.答:( 1)党的领导原
(2 )人民主权原则 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 5)民主集中制原则
2.答:刑罚是指人民法院以国家名义对罪犯实施的严厉惩罚性措施。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有 5种:①管制。这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不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