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分配;(4)按需分配。
40.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公平正义目标,指出: 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1.“十八大”的政府经济职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2.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
(1)功利主义的分配论:功利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古典经济学家穆勒共同创立,功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效用,亦即人从其生活的环境中所获得的幸福或满足程度。 在此基础上,功利主义提出其基本论点: 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即政府施政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功利主义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考察是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出发的。强调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否定收入的平等化。政府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必须做到因平等带来的好处和因激励机制扭曲而带来的损失取得平衡。
(2)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罗尔斯1971年《政治论》提出了该理论。主张政府的目标应是社会中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从这种不平等的改进中获益,这种分配才是正义的。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实际上是对穷人来说是一种保险。
(3)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诺齐克提出的该理论。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只要财产的分配是正当的,因此分配的结果是正当的;只要不以不正当手段来取得财产,政府就不应该干涉;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即强调个人的权利,确保每个人有同样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并获得成功和相应的报酬。只要建立了使每一个人同样发挥才能的制度框架,政府就不必为改变既定收入分配而费神。
(4)库兹涅茨的倒 U 形理论:1955 年, 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著名的收入分配差别“ 倒 U型假设” 。理论认为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变动的轨迹是先恶化后改善。后期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则是: 政府干预、人口变动(富人绝对数下降)和技术进步,其中政府干预是收入差别由恶化转向改善的主要推动力。
(5)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价值判断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福利目标和判断福利大小的标准,用以评判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优劣。庇古
提出社会福利的三个基本命题: 一是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越大;二是国民收入中穷人所占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三是国民收入增长越稳定,社会福利越大。庇古把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确定为: 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的平等化,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化。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原则,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帕累托的学生卡多尔和希克斯等又提出了 “ 假想补偿原则” 。卡多尔主张,一次经济变动后,总有人受益有人受损。 因此,须通过税收或价格政策使受益者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受损者使之能保持原有地位。
(6)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最佳的分配是总社会效用的最大化的分配。在这个标准下,只有“接受者”效用的增加超过“给予者”效用的损失,收入再分配才是适宜的。
44.政府减少不平等的直接方案:
(1)福利制度;(2)庇古就指出消除贫穷的三条措施:一是自愿转移,即富人自觉地拿出一部分收入,捐助慈善事业或举办教育、科研、保健、娱乐等福利设施;二是强制性转移,即由政府征收所得税等税收,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资助给穷人;三是直接转移,即对穷人最需要的食品、住宅等商品,由政府给予生产单位一定补贴,从而降低售价,使得穷人从中受益。庇古收入均等化政策的主要工具:一是实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制;二是实行转移支付,即由政府对个人收入实行再分配。
45.政府减少不平等的新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设计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利德曼。让低收入者依据其各自的收入得到政府向其补助的不同的负所得税。负所得税就是政府界定出一个最低收入线,然后按一定的负所得税税率,对在最低收入线以下的穷人,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收入,给予一定的补助。
其具体的做法:负所得税=最低收入-(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税率) 个人最终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税额 46.中国公共分配现状和政策
中国目前公共分配现状:(1)基尼系数的变化反映出贫富差距增大;(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增大;(3)分配格局不合理,区域与行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现状的成因:(1)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引起的;(2)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再分配调节力度不足,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制度下因素;(3)政府失灵对其维护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
公共分配的基本原则:(1)公共分配的目标:在保证参加分配的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前提下的收入分配结果的平等。(2)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效
率和公平。
政策:(1)建立和谐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体系;(2)采取有效对策;(3)强化再分配功能。
采取有效对策:(1)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完善产权制度中规范收入分配关系。(2)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权限,减少行政层级,建立统一的行政协调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3)促进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提高财政的公共支出水平,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转型阶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中坚作用。 强化再分配功能:(1)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2)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47.新闻链接:2014年12月23日报道,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所作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就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作了介绍。
(1)广义的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社会为防止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带来的收入丧失或收入大幅减少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贫困,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其成员提供的保护;提供医疗;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补贴。
(2)我国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A.社会救助:初级形式。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种需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只是最低生活保障。如灾害救助、孤寡病残助和困难户救助。 B.社会保险:大多数国家都施行。相就业先关联
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通用商业保险的机制和法则。我国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 C.社会福利
国家是社会福利的主体;强调社会化;供给方式是提供服务;目标是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D.特殊保障:社会优抚
(4)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
(5)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性原则
(6)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水准:A.狭义的社会保障:在社会成员遇有一定的危境时,应通过社会适当的组织和有效手段给予保障。B.广义的社会保障:除“救贫”和“防贫”,还要提供更广泛的生活保护和福利。C.社会保障的水准:应该予以保障的内容及其程度,主要体现在“所得保障”和“医疗健康保健”上。 (7)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是采取三方(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模式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主要趋势:一是筹资模式更加力求适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二是筹资方式和实施措施与社会保障的作用和范围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法律规范关系;三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与税收制度改革更趋一致;四是同时将社会保障筹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按基金三种筹措形式的比例来分析,社会保障基金大致有三种筹措方式:一是社会保险税;二是公费负担;三是国家资产收入和其他
(9)按国家、雇主、雇员三方面最终分摊的比例来分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实行强制或自由保险制的国家;二是实行公民供给制的国家
48.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49.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2)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
50.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51.帕累托改进: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52.外部经济理论:研究外部经济性活动对福利的影响以及如何限制或利用这些影响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私人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私人经济福利和社会经济福利并不完全吻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消除外部不经济现象,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
53.次优理论:由李普西和兰卡斯特 1956年提出。理论认为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
54.相对福利学说:1960s发展起来的, 认为福利或人的满足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内心感受,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福利的评价标准亦不相同。坚决否定福利在人际之间广义的可比性,特别地强调福利的标准不能跨过人的内心感受范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