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基础性教案: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詹玲玲
【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于《物质的变化》单元,该单元结构如下图:
《1我们身边的物质》——总起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认 识 现 象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和本质
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应用于生活,改善生活
化学变化——分述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和我们》——总结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有三个,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三个活动环环相扣,重点在于通过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不断寻找证据,判断其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
醋是学生对较为熟悉的物质,小苏打曾在溶解单元中出现过,但对两种物质全面的细致的进行观察是以往并未进行过的,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则知道得更少。可以说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是没有经验的。但这一过程反应速度很快,现象明显,对学生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至于用火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性,可以打破学生已有的关于燃烧的知识体系,让他们认识到原有的知识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会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此外学生前三课刚学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理变化、一种是化学变化,对于两者的区别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为本课学习中正确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属于哪种变化的奠定了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确认小苏打和白醋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初步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完成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确认其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能对于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想和论证。 【器材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两个勺子、玻璃片
教师演示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片、至少10厘米长的细木条(或细竹条)、打火机、蜡烛、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沙和豆子混合、米饭和淀粉中滴碘酒实验图片:这两类混合有什么不同? 预设1:学生回答一个是物理变化,一个是化学变化
追问:你根据什么说这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回答出示ppt)
预设2:沙和豆子混合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米饭、淀粉中滴碘酒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 (2)归纳,出示PPT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投影出示: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种物质——小苏打(板书),请你观察桌上盒子里的小苏打,你观察到哪些特点?
预设:白色固体、颗粒细小??(根据回答板书)
2.现在取一勺小苏打放入水中,用筷子搅动几下,观察有什么变化? 交流:你认为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3.出示白醋: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另外一种液体,你看是什么?(发放白醋)——板书:白醋
白醋有哪些特点?
预设:无色透明、酸酸的气味??(根据回答板书)
4.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会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板书:+) 5.引导明确实验要求: (1)怎么混合?
(2)放多少量?(给出建议:三小勺小苏打、15毫升白醋)
(3)怎么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引导要留样观察,便于与原来的物质进行比较) 6.出示PPT:实验提示
(1)在杯中加三小勺小苏打、15毫升白醋。
(2)充分调动你的感官观察,可用图绘的形式记录下你的发现。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8.交流:(简单板书)
预设:量的变化——重了、多了、小苏打会溶解??产生的气体
会产生气泡、变成汽水(追问“汽水是怎样的”,引出“有气体产生”)?? 其它——杯子壁变凉了(溶解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根据以上观察,你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属于哪一种变化?你的证据是??? 预设:物理变化:因为两物质混合,量增加了??
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气体。(进入方案A的教学) 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进入方案B的教学)
方案A 2.引导研讨:在混合之前,杯子里是什么? 预设:空气 追问:空气有哪些特点?(PPT:无色透明、无味、有重量、帮助燃烧??)现在这种气体还具有这些特点吗? 3.启发引导:怎么证明这杯子里装的不是原来的空气? 4.演示实验一 (1)演示将点燃的细竹条放入空杯,观察到细竹条继续燃烧的现象。 (2)如果放入刚才做实验的杯子中是否还会继续燃烧呢?演示:按刚才的比例重新混合一杯,将点燃的细竹条放入检验。 (3)交流: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得出:这种气体和空气不一样,是不帮助燃烧的。(板书:不助燃) (4)通过刚才的实验能证明产生了新气体吗? (5)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化学变化了吗? 5.(1)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 (2)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呢?让我们继续寻找它的特点吧。 演示实验二:将收集的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实际操作或用微视频)。 引导讨论: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蜡烛熄灭,进一步说明瓶中气体不帮助燃烧,还说明瓶中气体是下沉的,比空气重。) PPT出示:
氩(ya)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方案B 2.引导研讨:怎么证明这是二氧化碳? 预设:A.学生说出用点燃的物体来检验,看它是否支持燃烧。——做相关实验。 B.学生无法说出,追问:二氧化碳具有怎样的特点?——PPT出示二氧化碳特点。 PPT: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略重,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怎么证明瓶子里的气体也有这些特点呢?——做相关实验。 3.演示实验一 (1)演示:将点燃的细竹条放入刚才做实验的杯中,观察到细竹条是否继续燃烧? (2)交流: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得出:这种气体确实不帮助燃烧的。(板书:不助燃) 4.证明不助燃能确定这是二氧化碳吗?让我们继续研究这种气体的特点。 5.演示实验二:将收集的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实际操作或用微视频)。 引导讨论: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蜡烛熄灭,进一步说明瓶中气体不帮助燃烧,还说明瓶中气体是下沉的,比空气重。) 6.根据实验所得信息,能判断产生的气体的是二氧化碳吗?让我们再来看段资料。 氙(xian)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7. 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并不能确定产生的一定是二氧化碳,那么这种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
阅读教材第33页,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明确产生的新气体是二氧化碳
四、研究剩余物质
(如果时间不允许,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要求及环节间的组合进行处理) 1. 提问: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你认为剩下的物质是什么?里面可能含有哪些成分?分组观察:用看、扇闻等方式再仔细观察
预设:(1)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液 (2)白醋
(3)有一部分是白醋,还有一部分是其他新的物质 ??
(备注:此环节可改为只提出问题) 2. 为剩余物质的身份寻找证据 (1)白醋+小苏打
分组实验:在小苏打、醋的混合溶液中继续添加白醋,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预设1:有气泡产生但气泡不多,继续加白醋直到没有气泡位置。(引导得出:一开始有气泡,说明里面确实还有小苏打,但气泡不多说明小苏打的含量已经很少,最后没有气泡了,说明小苏打已经和白醋反应完了。
预设2 :没有气泡,说明里面不含有小苏打。 (2)全是白醋
演示实验:取与剩余混合液等量的白醋,分别在其中加入等量的小苏打,若反应一样剧烈说明全是白醋,反之则不成立。
得出结论:液体中并不全是白醋,还有其他的新物质。 (备注:此环节可改为演示实验) 3.那么剩下的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阅读课本资料库p43倒数第二小节资料。(出示PPT)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的研究,虽然不能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是二氧化碳,但是通过两个实验至少都证明了产生了一种新的气体,也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了产生了一种新的液体——醋酸钠,所以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是属于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混合前 混合后看到现象
气泡(气体):不助燃(灭火)——新气体 比空气重
化学
变
小苏打 + 醋 杯中液体:酸味减弱,加小苏打没反应??——新液体(醋酸钠溶液) 化 白色固体颗粒??
无色透明液体、酸酸的气味??
加小苏打有反应——有白醋残留
杯中固体 :加白醋继续反应——小苏打
【记录表】
记录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小苏打的变化 混合前 混合后 白醋的变化 混合前 混合后
【作业辅导】
1.选一选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C )。 A.冒气泡 B.杯壁变凉 C.杯壁变热
(2)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B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2.将燃烧的细木条伸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参考答案: 1.C、B
2.细木熄灭。可以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不帮助燃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