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变化插图的大小、形态、边框、底子和组织形式,可以使插图呈现多种多样适合传达需要的标志。
点形态。形象简单细小的插图,或将简单的插图缩小面积应用,在构图种可按点的形态处理。
线形态。带形装饰图形,或将一组插图沿同一方向排列,均可呈线的形态。
面形态。将单一插图作大面积的安排,或将多幅插图并置排列,均可构成面的形态。 形形态。插图加上规则的边框和底子,可以呈方圆等几何形态。去掉边框则可呈自由形的形态。
? 形式要素
构成平面设计的形式要素很多,但直接作用于构图的主要有画幅、底子和边框三种。 1. 画幅
平面设计的画幅有尺度和形态两大特征。不同的尺度和形态,对视觉和心理的影响也不同,应根据传播媒体和传达需要灵活应用。
2. 底子
画面种为衬托主要形象而采用的具有一定面积的色彩或图形形象统称底子。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实际使用中常综合应用)
(1)出血底子
画幅中不留边缘的底子。具有饱满、充实、扩张的感觉。可分为整幅出血和局部出血。 (2)留边底子
在画幅周边留有一定宽度边缘的底子。有几种、完整的感觉。 (3)肌理底子
以各种材料,如木、布、石等的自然纹理作为衬托主题的形象,多用于与这类材料有关的信息。
(4)局部底子
单独衬托画面某一形象的小面积底子。具有灵活、生动、富于变化之感。 (5)纹样底子
以连续的几何和装饰图案作为衬托主题的底子,装饰性强。 图形底子
以绘画、图形、照片等作为衬托的底子,兼有底子与插图二种作用。 3. 边框
对画面边缘进行的线型处理。具有限定画幅、强化画面、增强视觉冲击力等作用。边框可以在画面四周、上下、左右及四角应用,而且边框的宽窄、形象变化多样,应灵活应用。
? 构图的关系要素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插图、标志、底子和边框等设计要素,分别呈现相对独立的形态。将这些不同的形态组织在一起,首先就要解决好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系,突出和强化主要形态,构成主次形态的视觉秩序。同时还要构成形态间的适度对比,使画面完整统一,乐于为视觉和心理所接受。
在构图形式中,形态之间一般存在着形状、位置、面积、方向、层次等五种关系要素。
? 形状关系
设计要素的形态之间自身就存在着形状差异,如大小、长短、宽窄、方圆、曲直、简单与复杂、几何形与任意形、清晰与模糊等等。差异小的形态相互调和,差异大的形态对比强烈。构图过程中要依据设计目的,调整设计要素之间的形状差异,构成主次形态之间的适度对比,以符合传达要求。
? 位置关系
每一形态都在画面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这就构成了形态之间上、下、左、右、中的位置差异。形态与边框的距离又构成了形态与画面中心的产业。距边框近,中心度差,距边框远,中心度高。画面中心一般使视觉的关注点,画面的左部、上部也具有较高的注意价值。位置变化还会构成形态之间的相离、相接、相叠等关系,造成密集和疏散的对比。要根据视觉的习惯顺序、注意特点和传达需求,恰当安排位置,构成形态间的位置差异,处理好主从关系。
? 面积关系
形态的大小不同,构成了形态之间的面积差异,一般面积大的注意值高,以较大的面积突出和强调主要形态。
设计要素的形态被视为正形,相反,衬托正形的底子就是负形,正负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整个画幅。
? 方向关系
形态之间往往自身就存在横竖、正斜、平行、成角等方向差异。构图中,除利用或调整形态自身方向差异外,还可以有意构成形态之间的方向对比。一般方向对比性强的注意值高,方向对比弱的,秩序感强。
? 层次关系
形态之间相互重叠,可以构成形态位置上的前后变化,在二维平面中营造出空间深度的感觉。第一层次的形态突出,有前进感,可安排主要形态。第二、第三层次的形态有后退感,只能作为衬托,应安排次要形态或底子。
? 构图的形式规律
构成乐于为视觉和心理所接受的构图形式,前人已总结出了一些可供遵循的规律即形式
法则。如变化统一、对称平衡、节奏韵律、比例权衡、对比调和等。应用这些法则,可以使构图产生美感、增强可读性。根据信息内容和受众情况灵活、创造性的应用形式规律,可以获得最佳传达效果。
? 平衡
平衡是指画面空间中各部分的视觉量感在互相调节中形成相对静止状态。不同的形态、色彩、质感在视觉和心理上会形成不同的重量感觉。在构图处理中能使构图要素形成不偏不倚的安定状态,就可以产生平衡、稳定、庄重、肃穆的美感。
平衡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等形等量的同一平衡,另一种是异形异量的变化平衡。 ? 同一平衡
即所谓的对称平衡,是指画面中心两侧或四周的形象具有相等或相当的视觉量。 ?
轴对称平衡
轴对称是以一个轴(或实或虚)为中心,两边的形象、大小、形状、位置相同,方向相对而产生的安定、静止的状态。
中心对成平衡
中心对称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形象以一定的角度作放射状旋转排列,形成稳定而又富于动感的平衡状态,较轴对称平衡生动。
? 变化平衡
在画面空间中,形态间的形状、大小不同,通过比例、距离与位置的调整与安排,形成视觉量感的非对成平衡,就是变化平衡,也叫均衡。变化平衡的构图,画面富于变化,灵活生动。
?
变化比例平衡
调整形态之间的大小比例,可以构成心理上的量感平衡。 ?
变化距离平衡
调整形态之间的距离,可以构成心理上的量感平衡。
? 秩序
构图中的秩序是指画面中的形态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美感的有条理状态。改变形态或改变组织规律,会构成千差万别的有秩序的形式。构成秩序的规律单纯,形成的秩序感强;构成秩序的规律复杂,形成的秩序活泼,富于变化。
同一形态可以构成同一秩序和渐变秩序,不同的形状可以构成变化秩序。 ? 同一秩序
也叫重复和反复。是指同一形态要素或不同形态要素组成的同一单元,按一定组织规律重复排列所形成的有规律、有节奏的形式。
? 渐变秩序
同一形态在重复组织时,按一定的规律逐渐变化自身形象或逐渐变化组织规律,形成视觉上微妙的渐变效果,这样所形成的秩序叫渐变秩序。如由小渐大,由弱渐强,由明渐暗等。
渐变秩序的形成,是靠优美的数比来实现的,如应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波拉奇数列等等,都可以构成渐变秩序。
渐变秩序变化柔和,节奏平稳,具有一定的动感和韵律。 ? 变化秩序
不同的形态,按同一规律或渐变规律重复组织所形成的秩序是变化秩序,也叫律动。变化秩序由于形态差异构成的对比反复出现,呈现强烈的韵律感,形式较同一秩序和渐变秩序更加生动活泼。
? 对位
不同的形态在位置上共同遵循同一规律组合,也是变化秩序的一种,也叫对位。形态的对位关系不包括齐边对位、相关对位、逆向对位和中心对位。
? 齐边对位
形态按同一边线(可实也可虚)排列组织,可以形成一侧整齐,另一侧富于变化的秩序感,一般可以分为齐左、齐右、齐上几种形式。
? 逆向对位
形态在同一轴线(实线或虚线)的两侧排列。沿线一侧整齐,另一侧不规则,可以获得既有秩序又富于变化的秩序感。
? 齐中对位 即中心对齐。 ? 相关对位
一种形态沿另一与之相关形态的边缘进行排列,也可以构成变化秩序。
? 调和
调和即和谐,构图中是指形态之间的相互楞调的关系。可分为类似调和、对比调和。 ? 类似调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在形状上存在着差异,构图时,在形态中构成相同或类似的部分组织在一起,可以形成类似调和,也叫关系调和。类似调和具有柔和、融洽、和谐的美感,但视觉冲击度较弱。
? 对比调和
不同的形态组织在一起,形态之间存在着对比。在构成时,通过调整,如适当改变一下它们的形状、大小或位置,削弱对比的强度,构成既保持适度的对比,又能互相适合的形式,称之为对比调和。对比调和形式有生动、活泼、明快的美感,视觉冲击力较强。
? 对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