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程 案 例
案例一、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航海奇案的审判
事情发生在1912年的秋天,一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距它100m左右的海面上,一艘比它小得多的“豪克”号与它几乎是平行地疾驶着。突然“豪克”号像着了魔似的,扭转船头冲向“奥林匹克”号。两船的水手赶紧打舵,但无论他们怎样操纵都无济于事,“豪克”号还是向“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去,结果撞出了一个大洞。
在法庭审理这桩奇案时,“豪克”号被判为有过失的一方。然而,这个判决是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根据流体流动原理来分析这次事故的原因。由伯努利方程可
知,流体流动时,其动能与静压能可以相互转换,速度大的一侧压力低,速度小的一侧压力高。根据这一原理,两般并排行驶时,由于内侧船舷中间的流道较狭窄,水流比两般的外侧快,因此水对内侧的压力比对外侧压力小。于是,船内外侧的压力差像一双无形的巨手,把两船推向一起,造成碰撞事故。由于“豪克”号吨位小,所以被推得快,看起来是小船撞了大船。事实上大小船的并行加上快速行驶,造成了这起事故的发生。两船应负同等责任。两船若能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减速,这场事故也许是可避免的。
提示:两船相距很近而高速行驶是航海上的大忌。
1
案例二、烟囱的工作原理
化工生产中经常会用到燃烧炉,燃烧炉烟囱的设计应遵循流体流动原理。图1为燃烧炉自然排烟系统示意图。要使烟气从炉内排除,必须克服排烟系统的一系列阻力。烟气之所以能克服这些阻力,是由于烟囱能在其底部(2-2′面)形成吸力。若炉膛尾部(1-1′面)的压力为大气压,则在两截面间压力差的作用下,高温烟气就可经排烟烟道流进烟囱底部,最后由烟囱排至大气中。
图1 燃烧炉排烟系统示意图
提示:
? 烟囱能在其底部形成吸力的原因? ? 烟囱吸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拔烟”的工作原理:设烟气的在烟囱中的平均流速为u。在烟囱底部(2-2’)与烟囱顶部(3-3’)两截面间列伯努利方程:
1p1pgz?u??gz?u???w2?2?22232233烟烟f,2?3
2
若忽略烟囱直径的变化,则u2=u3
p?p??gH3a空22而
?wf,2?3Hu
??d22由以上三式可得:
p?p?[(???)g??a2空烟?u烟2d2]H2?:为烟气的密度
?:为空气的密度烟空
结论:当烟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时,烟气在烟囱内产生
向上的自然运动,从而在烟囱底部造成真空(低压),形成烟囱的吸力,将炉膛内的烟气抽出,这就是烟囱能“拔烟”的原理。
烟囱吸力的大小取决于其高度、空气及烟气的密度差和烟囱直径。烟囱超高、直径越粗、空气与烟囱的密度差越大,则吸力越大,“拔烟”效果越好。
3
案例三、离心泵的气蚀问题
某石化公司所属的动力车间,为配合技改项目,新建了一座循环水塔,如图2。设计总循环水量为6600m3/h,采用4台离心泵并联操作。投产运行后发现,4台离心泵出口压力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摆动,机组有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吸水池液面扰动严重,并浮有大量的气泡。停泵进行检修,发现叶轮表面锈迹斑斑。根据上述情况说明该泵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了较严重的气蚀。
技术人员对该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故障分析,提出引起泵气蚀的可能原因: 1)操作流量过大:原设计时单台泵的循环水量为2200m3/h,但实际操作时每台泵的流量达到了2800m3/h。由于流量增大,泵吸收管路阻力增大,使泵入口处的压力降低,有效气蚀余量减小,同时,流量的增大使泵的必须气蚀余量增大,两方面因素均可导致气蚀现象的发生。
2)吸水池结构不合理:吸水池前的封闭流道,宽1.5m,管道底部距吸水池底2.3m,形成急剧落差,而且,流道进入水池采用了直角结构,流道突然扩大,产生旋涡,增大了流动阻力。
3)循环水温过高:进入吸水池前的循环冷却水冷却不够充分,使吸水池中水温达40℃-50℃。温水进入吸水池时容易产生气泡,这些气泡随之进入叶轮,在高压液体作用下,气泡会凝结或破裂,同时水温高使饱和蒸汽压较大,致使有效气蚀余量减小,也易使泵发生气蚀。
图2 吸水池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以上可能引起泵气蚀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技改方案,以防范离心泵气蚀现象的发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