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作者曾经拥有两支洞虚子箫,一支箫上刻绘潇湘合流、八景分峙的美景及题咏的文字,另一支箫上刻绘李龙眠的十八罗汉图,以及苏东坡题写的赞和秦观作的记。
D. 洞虛子清楚一支箫的使用年限不长,人的寿命也有限,而传主的声名却会随着文字而永远流传,所以请求作者为他作传,并主动向作者介绍了箫制作的关键。 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 (2)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 9. 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洞虚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 【答案】6. A 7. D
8. (1)不久,他的同乡帯着他所制作的一支洞箫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碰到到一个懂得音律的行家,那人用万钱双绢买下那支箫。(2)(洞虚子的制作方法)恐怕也会像流马木牛那样,制作的尺寸都在诸葛亮书里,但人们就是无法运用。 9. 淡泊闲适,直率坦荡。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抑:吹箫的动作,压。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其:代词,他;持:帯着;解:懂得;购之万钱双绢:主语后置句,用万钱双绢买下那支箫;具:详细;用:运用。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
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以简答的方式出现,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要求概括洞虚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起舞拍床,骂前人聋钝,不闻此妙矣”“顾产僻左,足不到吴越歌舞场,客居十指不给”概括其“淡泊闲适,直率坦荡”的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 找不到完整的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署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遂。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10. 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11.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首联通过“翠初清”“送轻”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触觉感受;颌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鳞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景。 11. 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写景特征的题目,要求概括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注意从描写的着眼点分析,首联“署半销”“送轻飙”从触觉的角度着眼,颔联“莎庭露”“砧杵遂”,颈联“鸣蟋蟀”“红树”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切入,此诗的尾联“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从手法上看,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从情感上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史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8)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答案】 (1). 恐年岁之不吾与 (2). 吾尝终日而思矣 (3). 都护在燕然 (4). 四弦一声如裂帛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 博学而笃志 (8). 观干剑而后识器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栏”“砌”“笃”的写法。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黄宝 聂鑫森
黄宝惨烈的叫声,是在农历冬至节的凌晨突然爆发的。下了一夜的雪停住了,雪光如万道刀光从窗口反射到屋里来,墙上的大挂钟正好清脆地敲了五下。
妻子说:“刘乾生开杀戒了!”
我蓦地坐起来,然后又躺下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黄宝必定要死的,我早就预感到了。
昨天傍晚,我走出这栋楼三单元的铁栅门去散步。在刘乾生杂物间的门外,有一个用小木杉支起的三角架,这个“绞架”当然是为黄宝准备的。
刘乾生看见我,尴尬地搓搓手,说:“明日冬至哩。厂长的爹七十大寿哩,我……没别的送,就送这条狗吧。”
黄宝摆着尾巴跑过来,眼里分明有泪。
我解开一个小塑料袋,把切好的香肠倒在雪地上。黄宝低低地叫喚了一声,然后大口地嚼起来。 我转过脸走向庭院中。往常,黄宝在吃过这些美食后,都会欢叫看跟上来,陪着我散步。但这次没有!我回过头去,看见黄宝吃完后,又回到刘乾生的身边,去嗅主人的裤脚。
黄宝的叫声渐小渐弱,然后戛然而止。 我是先认识黄宝,尔后才认识刘乾生的。
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出门去散步。顺便提着垃圾袋朝墙边那一排塑料桶走去。突然一条黄毛土狗跑了过来,不停地摇着尾巴,眼巴巴地望着我,嘴边流着涎水。它眼神里透出的恳求感染了我。我从大塑料袋里,翻寻出那个专装肉骨头的小塑料袋,解开口子,放到地上,然后我去散步了。
十分钟后,我觉得身后有了动静,一看竟是这条黄毛土狗跟来了。刚刚走到后院,斜刺然蹿出一条不大不小的狼狗,张牙舞爪地吼叫着。老实说我有些慌乱。黄毛土狗飞快地从我身后跳到前面,大张着嘴,露出两排利齿,愤怒地嘶吼着,逼得那条狼狗慢慢地往后退去。在这一刻,我对这条黄毛土狗,有了极好的印象。
以后我毎次下楼,如果塑料袋里没有肉骨头,就会切好一截香肠。黄毛土狗吃过后,会陪着我在庭院中一圈一圈地散步。
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黄宝。
因为认识黄宝,所以对它的主人也开始留心打听起来。
黄宝的主人叫刘乾生,住在这栋楼二单元二层靠右边的一个两居室里。他是城东一家中型锻压机厂的工人,是个锻工。这厂是个特困企业,常常发不出工资。眼下正在搞改制,他能否继续留用还是个未知数。老婆早几年和他分手了,另找了个开小饭馆的老板过快活日子
去了,把一个读初中的儿子扔给了他。刘乾生当然买不起这里的房子,是房产商开发这块地皮时,拆迁了他一栋土砖瓦房,将一套两居室和一个杂物间赔偿给了他。
黄宝就孤零零地住在一楼的杂物间里,里面空空荡荡的,刘乾生有时带一点剩饭剩菜倒在杂物间门边的破盆里,有时什么也没带。因此,黄宝常常处在一种饥饿之中,这栋楼的人,都觉得黄宝太可冷了,出门时总带些肉骨头和拌了肉汤的米饭,倒进那只破盆里。出于条件反射,黄宝一听见铁栅门响,就会欢叫着跑过来,那是它最快乐的时候。
黄宝一天天长高长壮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