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K值增大,说明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在本题中,反应是放热反应,K值增大说明温度降低,所以反应速率刚开始是降低的,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本题答案为:(1)SiF4,H2O,SiO2。(2)AD。(3)BC。(4)0.0010mol/(L?min)。 16.用天然气及煤气生产CO、H2等合成气,再在合成塔中,250℃和5MPa的条件下在催化剂(CuO、ZnO、Al2O3和V2O3)表面合成甲醇。合成气经循环利用,最终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甲醇。主要工艺流程图如图7?37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催化剂(CuO、ZnO、A12O3和V2O3)中,CuO和ZnO是按质量之比为1∶1组成的,由于体系中有CO2,可以使CuO的比例保持相对恒定,从平衡角度考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参考合成反应CO(g)?2H2(g)?CH3OH(g)的平衡常数: 温度/℃ 平衡常数 0 667 100 13 200 1.9?10?2 300 2.4?10?4 400 1?10?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在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高温下可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S?0
C.在t℃时,1L密闭容器中,投入01molCO和0.2molH2,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为40%,.则此时的平衡常数约为46.3
D.工业上采用稍高的压强(5MPa)和250℃时,原料气转化率最高
(3)假定生产合成气时,只有①和②两个反应,①和②中CO、CO2及H2合成甲醇时原子利用率最高,且各物质均无剩余(假定转化率为100%)。反应①产生的气体与反应②产生的气体最佳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
(4)某合作学习小组按照上题(3)的结论,取①的产物与②的产物混合气体67.2L(标准状况),其中CO的体积分数为x,通过模拟装置合成得到甲醇的物质的量随CO体积分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像(假定CO先与H2反应,CO完全反应后,CO2才与H2反应,且各步转化率均为100%)。
解析:(1)依据可逆反应中CO2生成,CO2可抑制平衡移动,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uO?Cu2O?CO2(或CO?CuO?Cu?CO2)。
- 9 -
(2)依据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又因为正反应中气体分子数减
c(CH3OH)0.04小,因此?S?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46.3,因此答案为AC。
c(CO)?c(H2)20.06?0.122(3)设①产生的气体总体积为V1,其中CO体积为
V13V,H2体积为1,为满足③过剩的H2为
44V1VV,设②产生的气体总体积为V2,其中CO2体积为2,H2体积为2,为满足④,则
224V2?V2V1?∶???1∶3,解得V1∶V2?4∶1。因此答案为4∶1; 2?24??
(4)①②产物总物质的量为3mol,由题意可知:CO为3xmol,①产物中H2为9xmol,CO2物质的量为
3mol?3xmol?9xmol?1.5mol?6xmol;
2②产生H2的量也为1.5mol?6xmol。若V2?0,则x?0.25。若按(3)的讨论,①∶②?4∶1,即
12x
3?12x,
解
答
?41x?0.2。因此分别讨论:当x?0.2时,
y?n(CO)?n(CO2)?3x?1.5?6x?1.5?3x?0.9;若0≤x?0.2时,则反应④中H2不足,
y?3x?(9x?1.5?6x?6x)?2x?0.5;若0.2?x≤0.25,则反应④中H2过量,y?n(CO)?n(CO2)?1.5?3x。①②产物总物质的量为3mol,①的产物为3mol?4? 51②的产物则为3mol??0.6mol。综上所述,当x?0.2时,y?0.9mol;当0≤x?0.22.4mol,
5时,y?2x?0.5;0.2?x≤0.25时,y?1.5?3x。据此画图。
17.环己烷()在负载纳米Au的分子筛(Au/TS?l)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发生氧化
反应,反应原理是:通过游离基反应形成环己基过氧化氢,该过氧化物在Au/TS?l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环己醇(
)和环己酮(
)。由于环己醇、环己酮比
环己烷更容易被氧化,因而有许多副产物(如己二酸及一些酯类化合物)生成。
(1)下表是某反应温度下,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x)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S)的结果:
- 10 -
催化剂 转化率(x)/% 目标产物的选择性(S)/% 环己基过氧化氢 14.1 环己醇 34.9 环己酮 39.8 Au/TS?l 10.4 ①写出环己烷催化氧化为环己酮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②若在反应容器中加入1.则生成的环己酮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保留2位小0mol环己烷,数)。
(2)图7?38(a)是反应温度对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x)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S)和目标产物的总收率(y)的影响。
①由图7?38(a)可知:该反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约为__________。
②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环己烷的转化率(x)逐渐增加,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S)和目标产物的总收率(y)却逐渐降低,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图7?38(b)是反应时间对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x)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S)和目标产物的总收率(y)的影响。
①由图7?38(b)可知,该反应较适宜的反应时间约为__________。
②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环己烷的转化率(x)逐渐增加,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S)逐渐降低,这说明:__________。
解析:(1)①
②0.04mol;
(2)①150℃,②过高的温度使环己醇、环己酮被氧化为己二酸和酯类化合物; (3)①2.5h,②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氧化速率要比环己烷大得多。须注意:如答环己醇、环己酮比环己烷更容易被氧化不给分。
18.在2L密闭容器内,投入一定量NO2,发生下列反应:2NO2(g)?2NO(g)?O2(g)。 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NO2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7-39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1 -
(1)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v正(NO2)?2v逆(O2) b.c(NO2)?c(NO)
c.气体总压不变
d.NO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三个实验开始投入的NO2的物质的量均为1.0mol
b.实验Ⅱ和实验Ⅰ相比,可能蕴含的条件是:实验Ⅱ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实验Ⅰ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实验Ⅲ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e.8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25
f.该反应的?S?0,故该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3)实验Ⅱ从反应开始到刚达到平衡时,v(O2)?__________mol/(L?min);若再向该2L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NO2、1molNO、0.、“向左”或5molO2,则平衡将__________(填“向右”“不”)移动,NO2的转化率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再次达到平衡后,n(NO)的范围是__________。
解析:(1)平衡状态时:v正?v逆。b:浓度相等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开始时投入NO2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mol/L,体积为2L,物质的量为2mol。 实验Ⅰ和实验Ⅱ相比:反应开始NO2的浓度均为1.0mol/L,在相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平衡时NO2的浓度相同,实验Ⅱ比实验Ⅰ到达平衡要快,即条件改变只增加了反应速率,不影响平
衡移动,反应前后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可以判断实验Ⅱ使用催化剂。b正确;实验I和Ⅲ相比:实验Ⅲ温度高,平衡时二氧化氮的浓度减少,平衡向正反应进行,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错误。
- 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