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考核 145409 张涛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6:53: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个人的外表,包括衣服、化装、走路方式和穿着方式等,与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的是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另一个认同危机是性别认同危机,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经常会说他们继续去学校的原因是要与朋友们在一起或是想接近他们迷恋的某个人。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为上学给出这样的理由是正常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轻松的性别表达方式以及借助友谊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需要。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还表现为,青少年会努力地去发现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对模仿自己所崇拜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在整个青少年期,学生会与他们所崇拜的媒体人物的外表和行为竞争,也会与现实生活中他们所处的朋友团体里的成员竞争。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对青少年期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因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4. 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答: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在德育过程中应注意:将抽象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在列举道德实例时要运用变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质;通过提供榜样,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运用强化手段促进道德认识的发展;运用假想的,或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或组织学生针对社会上发生的道德事件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道德推理水平。

当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时,就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彩。有了道德信念的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具有概括的认识,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价值,坚信其正确性,并愿意在行动上加以贯彻,甚至当社会反馈 (奖励与惩罚)与其道德信念不一致时,仍能按照道德信念行事。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

4

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为了形成道德信念,社会反馈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对待学生的同一行为,社会反馈信息不一致,诸如学校的看法与家长的看法不一致,教师的观点与某些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就会给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确证带来困难。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

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

中学生积极人格培养与数学课程整合实践

张涛

摘 要: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积极人格研究为当代青少年人格塑造指明了新的方向,信息时代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更呼唤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通过分析积极人格特征,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人格;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中学生正处在被人称为“黄金时代” 的青少年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 个体生理上快速改变, 心理发展中出现了许多质的飞跃, 人生观逐步形成, 人格日趋成熟。但是也正由是于中学生生理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缺乏与适应能力不足, 加之现代社会急剧变化, 中学生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 比起处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 又是比较特殊的, 其体验也是比较强烈的。青少年要成才,人格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少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个体的人格特征既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又受未来指向的影响。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到青春期后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的水平是人格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在青少年时期,应依据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生活与工作。

5

一、积极人格概述

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有组织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人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ersona”,原意是戏剧中演员所带的面具,表现了局中人的角色和身份。这说明人格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蕴藏于内的心理特征。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与模式,它表现了一个由内到外的、真实的个人——即人格。

积极人格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对于生活与工作更具有适应意义的人格特征。在广义上指人类潜在的核心美德和积极力量。具体来说, 积极人格(Character Strength) 是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特质的统称,包括快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人格品质,具有建设性力量。马丁·赛利格曼和斯托弗·彼德逊认为:第一,积极人格是由一些积极特质所构成的整体,在不同个体身上,这些积极特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第二,积极人格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特征;第三,积极人格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第四,对积极人格的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更具有价值的积极特质身上,而不是那些受制于文化的因素。

二、积极人格的分类

积极心理学主张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和影响问题人格形成的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积极人格以及影响积极人格的因素;认为只有研究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才能有效消解或解决问题人格以及带来的影响。主流理论有克里斯托弗·彼德逊和马丁·赛利格曼提出的24种积极人格特征。这是近年来以塞利格曼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Values in Action, VIA) 项目组所开展的重要优势品质研究的结果。该项目着力研究了哪些品质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最优化。积极人格筛选标准如下:首先,属于特质类,与实现幸福生活相联系,符合道德价值,不会损害他人利益;其次,具有社会支持,在社会角色中有较高价值;再次,最为苛刻的标准是,积极特质的对立面不能用积极形式表达,即与积极特质的涵义相反的品质不应具有积极意义。经过以上标准确立的六类美德是被历史上绝大多数文化所认可的,并且这些特征在实践中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思想、爱学习、正直诚实、洞察力、勇敢、有毅力、有活力等24种积极人格特征,从而形成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等六个方面的良好品德。

1.智慧。即聪慧明智、富有远见,是一种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认知力量。智慧这一美德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创造性、好奇心、思想开放、爱学习、洞察力。(1)创造性。思考用新颖而富有成效的方法来理解和处理事情。(2)好奇心。对持续的体验和其内在缘由有兴趣,喜欢探索和发现。(3)思想开放。全方位思考问题,公平对待所有。(4)爱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与知识,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其他的要求。(5)洞察力。能对他人提出明智的建议,能以对己对人有意义的方式思考世界。

2.勇气。即有胆量,指面对内部或外部挫折时勇于战胜困难、完成目标,是包括意志在内的情感力量。勇气这一美德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勇敢、有毅力、正直诚实、有活力。(1)勇敢。不畏惧威胁、挑战、困顿或痛苦,依内心觉悟而行,不论其是否被普遍认同。(2)有毅力。做事有始有终,勤奋努力,坚持目标,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能够坚持到底。(3)

6

正直诚实。表现诚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4)有活力。积极热情,有魄力,有精力,使生活充满激情与能量。

3.仁慈。即仁爱、慈善,是指与人和睦、待人友善、并且怀有理解他人之心的个人品质,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仁慈这一美德对应的积极人格力量有善良、爱、社会能力、宽恕和仁慈。(1)善良。慷慨,关怀,关照,同情,帮助他人。(2)爱。珍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相互分享、相互关照。(3)社会能力,了解他人以及自己的目的和感觉。(4)宽恕和仁慈。宽恕他人,接纳他人,不心怀报复。

4.公正。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公正这一美德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公正、有领导力、社会责任。(1)公正。有公平正义感,对待他人公平平等。(2)有领导力。作为团体成员,组织完成群体活动任务,维持良好的团体关系。(3)社会责任。作为群体或团队中的一员努力工作,对集体负责任。

5.节制。是指对放任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即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种个人品质。节制这一美德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谦虚谦逊、谨慎、自律自控。(1)谦虚谦逊。不自大,不高傲。(2)谨慎。细心做出选择,不冒不适当的奉献。(3)自律自控。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守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6.卓越。是指杰出,超出一般,是一种追求远大理想并赋予人生意义的力量。卓越这一美德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欣赏美丽和卓越、感恩、希望、幽默、精神信仰。(1)欣赏美丽和卓越。欣赏美丽、卓越,追求卓越。(2)感恩。怀有感恩之心,表达谢意。(3)希望。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并努力实现它。(4)幽默。给他人带来欢笑,看事物的光明面。(5)精神信仰。有对更高追求、生活意义以及宇宙意义的信仰。

三、积极人格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系列的积极人格。

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

7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考核 145409 张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7niu1037y570pk9t1x3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