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讨 论 内 容 书籍呢? (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 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学 科 主备人 参加人员(签字) 讨 论 内 容 9月4日 数 学 地 点 年 级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四至五单元 教学要点分析 第四单元 认位置 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安排1课时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 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 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教材说明: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 判断是一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边, 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讨 论 内 容 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 (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 4 )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 讨 论 内 容 讨 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5(教材P12页例题,第1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1~5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特别是3和5。 教学难点 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圆片 教材解读: 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 【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 1.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 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