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 【知识点二】比多少 1. 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 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 5只 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 3只 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3.认识“>”和“<” 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4.指导书写 知识的延伸: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知识归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表示 知识巧记: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小于号。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9练习课(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第4-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并正确书写6~9。 2、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0-5各数的读、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 教学难点:能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认识6~9各数 1.描述画面内容 老师带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地上有9个玩具小动物,有一个小朋友在套圈,还有一些小朋友在为套圈的小朋友加油呢! 2.理解题意 要求数出各种事物的数量,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数出画面上的事物个数。 3.解决问题 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9各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交流。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 知识归纳: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 【知识点二】6~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工整。 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 【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 1.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 2.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序。 3.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1题丰富对6~9各数的体念;第2题在操作中建立数学内容的思考,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有益。 知识归纳: 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并对数学有情感。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会了0~9各数的度、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 学会10以内数的读、写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主题图、直尺、计数器。 学具准备:学生尺子、10根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10以内数的顺序 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 2. 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 知识归纳: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 【知识点二】10的写法 1.写法分析 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和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1和02分别写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 2.指导正确书。 “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0”,要写的圆滑饱满。 【知识点三】比大小 比较方法 (1)借助直尺比较 (2)借助计数器比较 知识的延伸: 1.认数、数数 把准备尺子放在桌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说说你有几种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 “想想做做”第1-5题。 3.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学 科 主备人 参加人员 讨 论 内 9月28日 数 学 地 点 年 级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六至七单元 教学要点分析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32、33页。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 1. 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主要特征。 2.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 本课的教学难点:按形状把积木分类。 三、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