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9 16:03: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运用价费、财政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降低环境保护成本,加快形成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运转高效的资源环境制度体系。

(1)创新环境价格和市场政策。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强排污费收支管理,加大对超额减排企业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探索污水处理企业由事业型向企业经营型转换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废物等收集和处置费,实行统一收集、专项使用。

(2)创新环境财税政策。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确保环保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联动增长,确保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逐步增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企业财政补贴制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污染治理。 5、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为维护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以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基础,构建自然生态网络,实现自然融解城市的目标,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 (1)加强碳汇能力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继续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构建立体绿化体系;改变单一草坪绿化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绿化系统,努力实现城市从“园林化”到“森林化”的深刻转型,加快形成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为城市绿色发展构建有效的“碳汇”体系。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推进“森林进城、园林下乡”战略,重点实施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滨江两岸百里风光带、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风光带、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老山、幕府山和栖霞山“一园四带五片”,以及主城100个以上小游园建设。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保护农村生态碳汇。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碳汇功能。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免(少)耕技术,增加农村土壤碳贮存,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保护基本农田林地。全面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覆盖。

(2)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建设国家生态市。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全面推进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和生态廊道建设,改善生态空间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生态功能,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绿色隔离带建设,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着力保护以浦口绿水湾、六合兴隆洲和长江河流重要湿地为主的重要湿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推进国家森林公园保护;重点保护钟山等16处风景名胜区。强化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状况的监管,对于确需穿越的“重大基础设施”应以“虚线化”为原则,尽可能采用地下或者空中穿越的建设方式,减少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地表植被的破坏。 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巩固矿山宕口整治效果,严控开山采矿,开展干道两侧生态复绿修复,采取技术经济合理的修复手段分批修复采石宕口,重点推进珍珠泉风景区和仙林大学城周边、环固城湖(花山段)废

弃露采矿山宕口环境整治项目,新增露采矿山环境整治面积35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河道,恢复河道自然生机,“十二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野生物种,控制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安排财政经费,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设立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项基金,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要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图2 生态建设规划示意图 6、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1)落实碳强度下降指标。根据国家、省“十二五”碳强度下降指标的分解要求,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规范,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做好碳强度下降指标在我市的核算工作,研究制定碳强度指标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推动“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实现。

(2)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各类开发园区、企业为重点,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较强、组织保障有力的试点单位,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体现南京特点的低碳企业、低碳园区,积极争取国家的低碳经济试点;推动绿色社区试点建设,打造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及行为特征的绿色社区,提倡对现代科学低碳技术的运用,提升社区服务主体的科技水平及居民生活质量,并通过绿色社区示范引导市民进行低碳生活和消费。

(3)认真做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针对农业、城市安全、河流湖泊防汛、交通安全等气象高影响行业和领域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建立完善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大气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加强极端天气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多灾种多部门早期联动预警防御平台和工作机制。 (四)发展高效绿色能源

在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前提下,大力推广电力、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优质清洁能源,逐步削减煤炭的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绿色的城市能源支撑体系。 1、优化能源结构。

(1)扩大清洁油品、天然气利用规模。在全面稳定实施国Ⅲ油品供应的基础上,2012年前逐步实现主城内所有加油站供应国Ⅳ油品。加大郊县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新城、新市镇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继续推进“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工程,重点建成东阳、江宁、江北等LNG调峰储配站。力争到“十二五”末,主城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5%,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上升到10%。

(2)加强煤炭终端消费总量控制和全过程管理。控制新建燃煤电厂,“禁燃区”范围扩大到主城区与所有工业开发园区,2014年前完成“禁燃区”内社会燃煤锅炉与清洁能源改造,力争“十二五”末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

(3)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积极落实国家现行的可再生能源优惠政策,探索与可再生能源使用相结合的电价,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到2015年,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

太阳能。在城区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新市镇新社区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以利用大型公共建筑的屋顶安装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为主,扩大城市光伏发电的利用量,为光伏发电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空间。

生物质能。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垃圾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大力扶持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秆碳化生产,稳步推进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支持农村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鼓励农村发展户用沼气池。

地热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浅层地源热泵空调制冷、采暖等示范工程,逐步提高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的比重。 2、推广高效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1)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推进能源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节能项目,积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

优先选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节能技术、产品产业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0.5吨标准煤以内。

(2)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推广应用大容量、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增加高效低耗机组的建设,推广使用锅炉除尘技术,推进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 3、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智能电网,提高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电力生产使用全过程的智能化。到“十二五”末,力争我市110KV及以上变电站智能化率和城市居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显著提高,智能用电管理终端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电网技术支持系统。 (五)培育绿色文化氛围

采用多种宣传教育措施,使得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城市普遍认同和奉行的伦理观;培养生态价值观,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1、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

以每年“世界水日”、“地球日”、“全国土地日”、“节能宣传周”和“科普宣传周”等为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绿色理念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广大市民的绿色发展意识,增强各级政府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全体市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全民的意识、全社会的行动。引导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一批绿色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单位。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绿色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2、保护开发生态文化资源。

重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彰显南京古都风貌,深入挖掘南京六朝、明朝、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维护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合理开发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地质遗迹等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南京生态人文优势。 3、积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生态区县、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使创建活动成为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机制。 4、培育企业绿色文化。

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使企业明确履行环境责任的意义。推动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在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和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新设备引进及旧设备生态化改造上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绿色发展建设活动,支持环保、文化、慈善等公共事业,提高员工公众参与意识。 五、保障措施

搜索更多关于: 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 的文档
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7sji8a2ms6x2111f53u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