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想一想: (1)“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2)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的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 3、阅读12——13自然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1)“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 (2)文章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 不矛盾。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四)、深入探究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笑)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