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捐、盲、屡、眶、遵、搂”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骄傲”的含义,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对捐献器官的态度转变以及对女儿的影响。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师生互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安静”是一个盲童,她那么热爱生活,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到她呢?(演示第2、3张幻灯片)21·世纪*教育网
生:跟她一起去草地上,让她感受小草的嫩绿;带她去清清的河水边,让她感受流淌的河水等。 师:你们做得都非常好,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她可以看到她感受到的这一切呢? 生:给她的眼睛做手术,换一双眼睛等。 师: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双眼睛,怎么给她呢? 生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你们说的换眼睛,我们现在叫做器官捐赠。
【相关链接】器官捐赠:指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愿意,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
2.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课文。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演示第4张幻灯片) 解释永生含义:永远生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5张幻灯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描写对待“捐献器官”琳达的不同态度的句子。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
1.学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琳达对待“器官捐献”态度的什么变化? (老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琳达)在母亲去世后,(父亲)要将母亲的(眼角膜)捐献出去,琳达不理解;后来在(父亲)去世后,她又亲自将父亲的(眼角膜)捐献,最后她的女儿为她和父亲的行为感到(骄傲)的故事。2·1·c·n·j·y
3.出示带音生字:捐、盲、屡、眶、遵、搂(演示第7张幻灯片)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掉音节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4.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演示第8张幻灯片)
眼角(jiǎo)膜、盲童、搂住、屡屡、自豪(háo)、遵从、捐献、栩(xǔ)栩如生、热泪盈眶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5.理解重点词语:(演示第9张幻灯片) 捐赠:赠送,捐献;
热泪盈眶:泪水流满眼眶,形容非常感动或激动;
栩栩如生: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遵从:遵照并服从。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看看课文中的眼睛是怎样永生的。 三、精读领悟
(一)全文共分几部分?(演示第10张幻灯片)
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母亲去世,父亲按照母亲的遗愿把眼角膜捐献给了医院。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写父亲活着时就对我说他死后也要把眼角膜捐出去。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父亲去世后,“我”按照他的遗愿把眼角膜捐出去,同时“我”为父亲和女儿感到骄傲。21cnjy.com
(二)学习第一部分。(演示第11-18张幻灯片)
1.师:课文中的“我”指的是谁? 生:琳达。
师:琳达当时有多大,她遇到了什么事情?
生:琳达当时14岁,她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师:同学们,她的母亲去世了,她那时的心里会是什么样呢? 生:悲伤,痛苦。
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生: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痛苦。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21教育网 孤零零:非常孤独寂寞。
师:“孤零零的生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琳达因为妈妈的离开而感到心里空虚,悲伤难过。
2.师:在这种情况下,她遇到了什么事情? 生:父亲要把妈妈的眼角膜捐献出去。
师:那琳达和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态度和反应呢? 捐献眼角膜 反应
琳达 不接受 惊呆、哭喊 (惊呆:因忽然出现或来临而发呆。) 父亲 赞同 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形容说话做事熟练,不用考虑。) 师:琳达对于捐献母亲眼角膜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琳达对于捐献器官的不理解,以及琳达对妈妈深深的爱。 师:这时候,琳达对于父亲不假思索的同意是什么态度? 生:不能理解,哭喊。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琳达对父亲的不满。
3.师:面对女儿的不满情绪,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平静地和琳达沟通。 师:父亲是怎样说的?
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为什么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生:因为人的身体只有一个,身体的器官是不能再生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而别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21·cn·jy·com 师:他们认为怎样的死才算是有意义的? 生: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 师:琳达父母的这种做法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他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三)学习第二部分。(演示第19-21张幻灯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看一看父亲是怎样打算的? 1.师:这一部分说的是什么问题呢?
生:琳达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她把年迈的父亲接来同住,父亲表达了他自己对于器官捐赠的看法。www.21-cn-jy.com
师:父亲对于器官捐献是什么样的看法? 生:高兴、愉快。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师:这里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父亲认为捐赠器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师:当我把父亲的愿望告诉自己的女儿温迪的时候,女儿是怎样的反应? 生: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孩子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四)1.师:在父亲死后,我又是怎样做的呢?(演示第22-25张幻灯片) 生: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温迪是什么反应呢? 生:觉得自豪。
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这里的“骄傲”说明了什么? 生:温迪为母亲和外公的做法感到自豪。 师:那此刻温迪有什么想法呢?
生: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2.“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他让我们懂得了为他人着想的伟大思想和高尚品格。 (五)重点句子选读(演示第26张幻灯片)
1.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两句话中都含有“骄傲”,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说明了这一家人对器官捐赠的认同以及这一家人的高尚品格。其中第2句话中的破折号与前文的“我”14岁时对器官捐赠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女儿的美好心愿的认可与支持。 (六)归纳总结(演示第27、28张幻灯片)
1.文中“我”在面对母亲和父亲捐赠眼睛角膜时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母亲:不理解。
父亲:感到了人格的高尚。
2.这篇课文中,“我”对捐赠器官的态度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不理解——理解——自豪。
3.这篇文章为什么说是“永生的眼睛”?
一个人死后,通过眼睛角膜捐赠使盲人重见光明,自己的眼睛就会得到永生。 4.《永生的眼睛》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7)拓展延伸(演示第29张幻灯片)
人体器官捐献是拯救他人生命的高尚行为,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崇高体现。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余例,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更多的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课堂总结(演示第30张幻灯片)
相关推荐: